人类有灵魂吗-物理学家霍森菲尔德的回答 人类仅是基本粒子的集合体吗?意识与灵魂能否用物理学解释? 演讲者简介: 萨宾·霍森菲尔德(Sabine Hossenfelder)是一位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和科学作家,专注于量子引力、基础物理学和科学哲学研究。她以批判性思维和清晰表达复杂科学概念的能力闻名,并经常在公开讨论中探讨物理学与哲学的交集。 内容摘要: 霍森菲尔德从粒子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人类本质上是由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构成的集合体。尽管这种微观描述过于复杂且不实用,但现有物理定律已足以解释宇宙(包括人类)的组成。然而,许多人对此感到不安,质疑意识、灵魂等非物质层面是否被忽略。 她驳斥了"二元论"(即物质与灵魂并存)的必要性,指出若灵魂不与物理世界互动,则无需引入物理学理论;反之,它就必须被纳入现有科学框架。她支持"还原论"观点,认为一切现象(包括意识)均可追溯至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尽管实际计算(如预测眼睛颜色)目前仍不现实。 霍森菲尔德强调,人类的独特性不在于粒子本身,而在于其组合方式所承载的信息——这些信息决定了我们思考、创造甚至星际旅行的能力。她提出一个前瞻性观点:理论上,人类身份(包括身体和思维)可通过原子配置信息数字化实现"上传",因为物理学定律并未设限。这一论述既挑战了传统灵魂观念,又为科技未来提供了激进的可能性。
00:00 / 05: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艾萨克·牛顿(1643-1727)是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与自然哲学家,其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构建了经典力学的宏伟大厦,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关键人物。他出生于林肯郡一个农户家庭,童年孤僻而热爱机械制作,凭借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那里系统学习了亚里士多德学说,但更被笛卡尔等近代思想所吸引。牛顿科学生涯的转折点始于1665-1666年为躲避瘟疫返乡隐居的“奇迹之年”,在这十八个月里,他几乎同时酝酿完成了微积分、光学理论和万有引力定律三大开创性思想的雏形。 这一突破性思考最终结晶为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该书中,他首次以数学语言系统阐述了牛顿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完美统一了天上与地上的力学规律,成功解释了行星轨道、潮汐现象乃至彗星运动等众多自然现象。牛顿的成就远不止于此。在数学领域,他独立发明了微积分(流数术),虽然与莱布尼茨的优先权争议持续多年;在光学领域,他通过棱镜实验证明白光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并提出光的微粒说,据此发明了反射望远镜;晚年还担任皇家铸币厂总监,改革了英国币制。这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学巨匠,其《原理》不仅提供了一套描述宇宙的数学工具,更确立了通过数学推导和实验验证探求自然规律的研究范式,其思想统治了整个近代科学两百余年,直到二十世纪才被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所修正和超越。##科学 #科技 #历史 #人物 #物理
00:00 / 09: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5: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天赐🌻3月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创立源于19世纪末,当时欧洲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变革,维多利亚时代对性的压抑使神经症高发,为心理治疗提供现实需求。学术上,物理学的能量守恒思想启发其将心理视为能量系统;达尔文进化论打破人类中心观,为探讨本能提供基础;催眠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让他关注潜意识现象。弗洛伊德基于临床,对神经症治疗的探索(如从布洛伊尔的“谈话疗法”发展出自由联想),及对自身梦境和童年经历的分析,最终于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著《癔症研究》,标志着精神分析的初步创立,1990年《梦的解析》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的正式创立。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可直接感知的部分)、前意识(可通过回忆进入意识的部分)和潜意识(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等,无法直接察觉,却通过梦境、口误等形式影响行为)。潜意识是心理活动的核心驱动力。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是原始本能(如性本能、攻击本能)的源泉,追求即时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与现实的冲突,在合理范围内满足本我的需求。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代表社会规范、道德良知,对自我进行监督和批判。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格发展需经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核心冲突与身体的某一性感区相关,冲突的解决情况会影响人格发展。 1.口欲期(0-1岁):通过口腔活动获得满足,若发展不当可能形成依赖、贪吃等性格。 2.肛欲期(1-3岁):聚焦排便控制,冲突未解决可能导致固执、洁癖等。 3.生殖器期(3-6岁):出现恋父/恋母情结,是性别认同和超我发展的关键期。 4.潜伏期(6-12岁):性本能暂时潜伏,注意力转向学习和社交。 5.生殖期(青春期后):性本能指向异性,形成成熟的亲密关系能力。 经典精神分析通过自由联想(让来访者随意表达想法)、释梦(解析梦境中潜意识的象征意义)、分析移情与反移情(处理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情感投射及咨询师的回应)等技术,帮助来访者挖掘潜意识中的冲突,使被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从而缓解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的理论为现代心理学奠定了重要基础,虽存在争议,但其对潜意识的探索深刻影响了心理学、医学、文学、社会学、影视等多个领域。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9: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35: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6: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
丹尼尔·伯努利(1700-1782)是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医学博士,伯努利科学家族中最具应用成就的代表,其著作《流体动力学》开创了流体力学这一学科,其中提出的伯努利原理成为理解流体运动与压力关系的基石。他出生于荷兰格罗宁根,是数学家约翰·伯努利的次子,在家族的数学氛围中成长,却遵从父命先后攻读哲学、逻辑学并最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丹尼尔科学生涯的转折点始于他将深厚的数学分析能力与其在生理学、物理学领域的兴趣相结合,这使他超越了纯数学研究的范畴,致力于用微积分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 这一突破性思考的顶峰是他在1738年出版的《流体动力学》。在该著作中,他基于能量守恒思想,推导出在理想流体稳定流动中,流速增加将导致压力减小的著名原理,即伯努利原理。这一成果不仅完美解释了船舶的“吸力”效应等流体现象,更为空气动力学与水力学的定量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丹尼尔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早在1724年便因解决“里卡蒂微分方程”的原创方法而崭露头角,并十次荣获法国科学院奖;他将概率论应用于人口统计和接种风险评估,其著作《关于度量和风险概率的新理论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在物理学领域,他发展了气体分子运动论的雏形,提出气体压力源于大量分子对容器壁碰撞的统计结果。这位斯特拉斯堡大学、巴塞尔大学的教授,虽因与父亲约翰激烈竞争并共享1734年巴黎科学院大奖而导致关系破裂,但其工作成功地将牛顿力学与分析数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连续介质领域,架起了连接牛顿与欧拉时代的桥梁,其思想至今仍在从航空工程到心血管生理学的广阔领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科技 #科学 #历史#人物#西方伪史
00:00 / 04: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5: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2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