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友兰的西南联大碑文:炮火中的文化长城,照亮民族的灵魂 短短千余字,在西南联大旧址上矗立的那方石碑,却承载着一个民族最坚韧的脊梁。由冯友兰先生执笔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不仅是一篇碑文,更是烽火岁月中中华文脉不屈的宣言书。 **烽烟万里,弦歌不辍:绝境中的文化坚守** 碑文开篇便勾勒出山河破碎的悲怆图景:“痛南渡,辞宫阙”。当日寇铁蹄踏碎华夏大地,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背负着文化火种,辗转南迁。他们在昆明简陋的校舍中,“同无妨异,异不害同”,在敌机轰炸的间隙坚持教学与研究。炮火纷飞,却无法击垮师生们“刚毅坚卓”的信念——这份信念,是他们在轰炸间隙坚持授课的执着,是他们在茅草屋中钻研学术的专注,更是用知识守护民族未来的无声抗争。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乱世中的理想之光** 冯友兰以深邃的哲思,提炼出联大精神的灵魂:“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这十六字箴言,是联大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精神的真实写照。不同学派、不同背景的师生,在国难当头之际,摒弃门户之见,思想激荡,共同探索救国之道。它超越了一所大学的校训,成为乱世中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与希望之光。 **内树学术,外御强寇: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 碑文铭记着联大人“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的双重使命。师生们既在书斋中追求真理,更以笔为枪,投身救亡洪流。他们翻译军事著作支援前线,创办刊物唤醒民众,以血肉之躯筑起一道文化长城。冯友兰笔下的联大精神,是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以学术报国的铮铮铁骨,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深沉实践。 > 今日重读冯友兰的碑文,那穿越烽火的文字依然滚烫。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从不在摧毁的炮火中诞生,而在守护的火种中永恒燃烧。** 西南联大师生在茅屋与硝烟间挺立的学术脊梁,早已超越碑石,成为民族精神星空中的不灭坐标。 当浮躁之风弥漫,这篇碑文如暮鼓晨钟,叩问着当代知识分子的灵魂: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守护学术尊严?如何在喧嚣中延续思想的薪火?西南联大的精神遗产,依然在回响中寻找着回应。 西南联大纪念碑文:西南联大纪念碑文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原文如下: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27
00:00 / 09: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