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红楼梦📕终于常州:“毗陵驿雪中诀别❄” 毗陵驿是常州古城西郊的一个水陆驿站,位于大运河畔。在文化和旅游的解读中,常将这一带共同视为"《红楼梦》的终结之地"。贾宝玉随僧道飘然而去所经过的桥就是文亨桥。这使得文亨桥也成为了《红楼梦》文化意象的一部分。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一日,行到毗陵驿地方,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净去处。贾政打发众人上岸投帖辞谢朋友……自己在船中写家书……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 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 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 宝玉是"下凡历劫"的通灵宝玉,如今尘缘已满,被那一僧一道带回了太虛幻境。 然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后五年,其佛学导师大晓实彻正在天宁寺任住持。曹雪芹祖父曹寅曾推荐纪荫禅师出任天宁寺住持,表明曹家与天宁寺关系密切。小说将最终的、也是唯一明确写出的地理名称"毗陵驿"作为宝玉红尘路的终点,不仅有历史渊源,也可能寄托了作者对导师及佛学圣地的特殊情感,最终使常州成为《红楼梦》的"圆结地"。 #常州 #红楼梦 #毗陵驿 #旅行推荐官 #古城墙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8: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3)尘世中的逆子 贾宝玉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本是家族寄予厚望的继承人,却偏偏走上了一条与所有期待背道而驰的路。他最深恶痛绝的,便是那个时代所有士子梦寐以求的“仕途经济”。 “仕途经济”是封建时代为知识精英设定的一套完整的人生剧本与价值体系。“仕途”是路径,即通过科举考试步入官场,获取权力与地位。“经济”是目标,即用所学之“经”来“济世”,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它要求士人将自我融入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社会机器中,成为其合格的、甚至是出色的零件。从贾政到薛宝钗、史湘云,乃至袭人,他们劝诫宝玉读书上进都是在遵循他们深信不疑的、唯一“正确”的人生真理。 然而,贾宝玉天生就是这套剧本的“罢演者”。他的厌恶源于仕途经济与其世界观内核的深刻冲突。 首先,这是“真”对“假”的宣战。在宝玉眼中,那条被世人奉为圭臬的仕宦之途,充满了虚伪与算计。他将那些孜孜以求功名的读书人鄙夷地称作“禄蠹”——一群啃食国家俸禄的蛀虫。他敏锐地洞察到,科举不过是其“饵名钓禄之阶”,是换取功名的敲门砖;官场往来更是沽名钓誉的名利场。这一切,与他所珍视的“真心”、“真情”格格不入。 其次,这是 “个体”对“规范”的反抗。宝玉的世界观是以“情”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他的价值在于对世间美好情感的深刻体验与执着守护——对林黛玉超越世俗的灵犀之爱,对众姐妹体贴入微的关怀,乃至对天地万物的悲悯。这种以个人情感和内在体验为中心的人生观,与“仕途经济”所要求的对家族、社会的责任构成了根本性冲突。当薛宝钗、史湘云劝他留心仕途经济时,他甚至不惜逐客,因为这触碰了他捍卫自我精神领地的底线。 最终,这演变为“女儿”理想国对“男子”污浊世界的决裂。宝玉著名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的言论,正是这种冲突的象征性表达。他并非在作生物学区分,而是在作价值判断。他所赞美的“女儿”,象征着未被功利世界污染的真、善、美与纯洁。他所厌恶的“男子”,则代表了那个已被“仕途经济”彻底异化、充满权欲与铜臭的成年男性世界。 然而,他的反抗是孤独且无力的。他无法提出一套新的、成熟的社会理想来替代他所批判的一切,他的武器只有逃避、痴狂与最终的出家。但他为我们昭示了:生命的价值,或许本就不在千篇一律的“正道”上,而在那条敢于追随本心、哪怕注定孤独的“歧路”中。#文化 #读书 #红楼梦 #朗诵 #贾宝玉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7: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