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西湖美景,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启蒙早教 #诗词 #国学文化 #儿童动画 #语文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此诗以孤山寺为起点,以白沙堤为终点,通过写杭州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①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湖水刚与堤岸齐平,低垂的白云同湖面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②注释 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⑶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⑷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⑸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⑹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⑺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⑻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⑼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⑽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⑾乱花:纷繁的花。 ⑿渐:副词,渐渐地。 ⒀欲:副词,将要,就要。 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⒂浅草:浅浅的青草。 ⒃才能:刚够上。 ⒄没(mò):遮没,盖没。 ⒅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⒆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李清照笔下的晚霞是我最喜欢的。诗词中写晚霞的句子还有很多,分享给大家,留给下次的晚霞。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色的锦缎,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洁白的绸子。这句诗适合配上湖面晚霞图,一彩一白,一散一静,相得益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提到晚霞的诗句,这句应该是大家最先能想到的,也可以说是描写晚霞的千古绝唱。野鸭在布满晚霞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这样一幅宁静致远的秋景图,有谁看了不心动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一道斜斜的残阳铺在江面上,晚霞映照,江水一半碧绿如玉,一半闪烁着红光。如水墨画般,颇有意境。 开缄日映晚霞色,满幅风生秋水纹。-﹣唐.白居易《庾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 秋风轻拂水面,荡起层层涟漪,那一抹落日将晚霞染成了红色。白居易真的是太会写晚霞了,虽然上一句和此句意境不同,但同样令人向往!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傍晚的雾气从茂密的树林中起,夕阳从寺院小楼的西面缓缓落下。这是山中的晚霞,比起上面城中的天水相接,多了一份庄重和静谧,别有一番韵味。#天空 #随手拍天空晚霞 #天空美景视频 #随手拍的天空 #好看的晚霞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