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道德经帛书版 #国学文化 #传统文化 1. “守静笃”与“守情表”的区别 · 守静笃: “笃”是笃实、坚定、纯粹到底的意思。“守静笃”意味着坚守清静,要达到至诚、纯粹的境地。它描述的是一种向内凝聚、不断深化的修行状态,与“致虚极”(让心灵达到虚空的极致)形成完美的对仗与呼应。一“虚”一“静”,都是指向内在心境的最高修为。 · 守情表: “情”在古代哲学语境中,常指人的情感、欲望。“守情表”可以理解为守护情感的节度,使其表现于外时能合乎中道。这固然也是一种修养,但其哲学深度和指向性,与《道德经》本章所强调的“归根复命”的宇宙本体论,关联性不如“守静笃”那么直接和紧密。“守静笃”是直接契入道体本身(“道”常表现为“静”),而“守情表”更偏向于一种伦理或心理的调节。 为什么这个区别重要? 因为“致虚极,守静笃”是整个第十六章修行与观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虚”和“静”的功夫,将内心打扫得空明宁静,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才能实现下一步——“吾以观其复”。如果内心充满情绪的波动(即使是合乎节度的情绪),也难以洞察万物循环往复的根本规律。 您的后续解读,包括对“观复”、“归根”、“知常”的阐述,都非常精当,完全符合老子的思想脉络。特别是您指出的 “从‘知常’到‘合道’的修养路径” ,精准地概括了本章乃至整个道家学说的核心精神。 总结一下: 将“守情表”修正为通行的“守静笃”,能使本章的哲学逻辑链条更为连贯和深刻: 致虚极 → 守静笃 → 观复 → 归根 → 复命 → 知常 → 容 → 公 → 王 → 天 → 道 → 没身不殆。 这是一个由内在修养出发,逐步与宇宙根本法则相契合,最终达到永恒安然的完整过程。您的理解已经抓住了这个过程的精髓,在细节上稍作调整,将使理解更为完善。
00:00 / 05: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你真我更真#正能量 #上热搜 唯有时间才是明镜 世间万物,皆在时光的长河中流转。有人追逐虚名浮利,有人坚守本心前行,而唯有时间这面明镜,能滤去浮华,照见最真实的模样。 年少时,我们总爱意气用事,以为轰轰烈烈才是人生的真谛。为了一场无意义的争执耿耿于怀,为了一句他人的评价辗转难眠,为了短暂的得失大喜大悲。那时的我们,如同站在哈哈镜前,看不清自己的位置,也辨不明方向。是时间,用日复一日的沉淀,让我们逐渐清醒:那些曾经以为过不去的坎,终究成了脚下的路;那些耿耿于怀的人和事,终究在岁月中淡去了痕迹。 时间照见人心。初见时的热情或许带着伪装,平日里的寒暄可能藏着敷衍,唯有经过时光的淬炼,才能看清谁是真心待你,谁是虚情假意。就像一杯茶,初尝时或许苦涩,久泡之后才显醇厚;一段感情,初见时或许热烈,历经风雨后才见坚定。那些在你失意时不离不弃的人,那些在你迷茫时默默陪伴的人,才是时光筛选出的真挚。 时间也照见成长。曾经的我们,或许幼稚、脆弱、怯懦,在时光的打磨下,我们学会了坚强,懂得了包容,拥有了从容。就像一棵树,从幼苗到参天,每一道年轮都是时光的印记,每一次枝繁叶茂都是成长的见证。我们在岁月中经历,在经历中沉淀,在沉淀中蜕变,这些变化,唯有时间能清晰记录。 名利场中的喧嚣,会随着时间消散;表面的光鲜,会被时间剥落。那些靠投机取巧获得的成就,终究如泡沫般易碎;那些用汗水浇灌的梦想,才能在时光中绽放永恒的光芒。时间从不偏袒,它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也给每个人最真实的答案。 愿我们都能以时间为镜,审视自己的内心,坚守自己的初心,在岁月的长河中,活成最本真、最坚定的模样。毕竟,唯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才是最珍贵的存在。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