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42
当课堂变成“预制菜”:教育最怕的是热了一遍又一遍的旧教案 翻开女儿的语文笔记本,我愣住了——这和两年前儿子的笔记几乎一模一样。同样的课文解析,同样的段落大意,甚至同样的中心思想。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教育界也有“预制菜”,而且从小学就开始上桌了。 女儿对我提出的问题一脸茫然:“老师上课就是讲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然后让我们抄下来背诵。”她的话像一记警钟——我们的课堂,什么时候变成了标准答案的流水线? 这种“预制课”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万年不变”。就像那篇经典的《春》,无论哪个老师教,永远都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去年这么讲,今年这么讲,明年还会这么讲。课堂就像按下了单曲循环,变的只是台下的学生。 我见过更极端的学校,所有科目都被套进“导、问、思、展、评、测”的固定流程里,老师连稍微变通的自由都没有。这样的课堂,活生生把教育变成了工业流水线。 老教师教了三四轮,教案却年年不变。整个课堂就像在放一部看了无数遍的老电影,连哪个环节会引发哄笑都在预料之中。唯一的变化,可能是PPT偶尔卡顿,或是某个学生打了个特别的哈欠。 这样的“预制课”正在悄悄吞噬着教育的灵魂。记得我上学时的语文课,永远是生字、解词、作者、分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闭着眼睛都知道下一个环节是什么,就像在吃一道吃了无数次的隔夜菜。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教学模式正在培养一代不会思考的学生。问题永远有标准答案,思考必须沿着固定轨道。就像把各种食材丢进料理包,出来的永远是一个味儿。这样的教育,如何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 教育的本质,本该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要唤醒每个孩子内心的好奇心,点燃他们思考的火花。而现在,我们却在用最省事的方式,把知识打包封装,加热了又加热。 那些鲜活的生命,那些充满好奇的眼睛,值得更好的对待。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用心“烹制”的知识盛宴,而不是简单加热的“料理包”。 ——————————————— 教育最可怕的,不是知识的匮乏,而是思考的缺席。 当我们把课堂变成标准化的生产线,受伤最深的,永远是那些本该绽放的年轻心灵。 是时候停下这条“预制课”的流水线了。 让我们还给孩子们一个真正有温度、有思考的课堂。#知识分享 #涨知识 #亲子教育 #每天跟我涨知识 #养花小技巧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
00:00 / 16: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4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6: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