烔萱1年前
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小学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一、诗词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词句解析 1.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栖息在枝头的乌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了蝉的鸣叫声。这两句词以动写静,通过“惊鹊”和“鸣蝉”的动态描写,衬托出夜晚的宁静。明月、树枝、乌鹊、清风、鸣蝉等景象构成了一幅清幽的乡村夜景图。 2.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这句词描绘了乡村丰收的景象,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在望,而蛙声一片则增添了乡村的生机与活力。“说丰年”表现了农民们对丰收的喜悦和期待。 3.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天空中闪烁着七八颗星星,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这两句词描写了夏夜天空的景象和即将到来的雨势。星星稀疏,雨势不大,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4.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小桥忽然出现在眼前。这句词表达了词人在夜行途中的惊喜之情。他在寻找茅店的过程中,经过一番曲折,终于在路转溪桥之际看到了熟悉的茅店,这种意外的发现让词人感到欣喜。 三、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乡村夜景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喜悦之情。词中描绘的明月、惊鹊、鸣蝉、稻花、蛙声、星星、小雨等景象,构成了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画卷,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词人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艺术特色 1. 以动写静 - 词中通过“惊鹊”“鸣蝉”“蛙声”等动态描写,衬托出夜晚的宁静,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2. 情景交融 - 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中,使词中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例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通过对稻花和蛙声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3. 语言清新自然 - 这首词的语言简洁明快,清新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词人用平实的语言描绘出乡村的美景和生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乡村的质朴与纯真。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 愁》 别人的笔下,藏着糖的甜、暖的光、玩的趣,而我想写一个沉甸甸的字——愁。它不是单一的苦涩,更不是无谓的叹息,而是古人藏在诗词里的万千心事,像一颗颗裹着故事的珍珠,穿越千年,依然能触动我们的心弦 愁,是白居易窗前的月光,浸满了温柔的牵挂。夜深了,他独自坐在桌前,指尖划过空白的诗笺,月光透过窗棂,把“相思”二字染得发潮。远方的爱人此刻是否也在望月?相见的日子像隔着千山万水,思念像藤蔓一样悄悄爬上心头,缠绕着他难以入眠。“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这一句诗,把那份说不出口的眷恋,写得让人心头发酸,也让我读懂了,愁可以是细腻又绵长的牵挂。 愁,是李煜眼中的江水,盛满了刻骨的悲凉。曾经,他是坐拥江山的帝王,宫殿里歌舞升平,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如今,他成了失去自由的囚徒,眼前只有冰冷的囚笼和无尽的悔恨。明月依旧照人间,可他的故国早已物是人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的愁,像滔滔江水般汹涌不息,每一朵浪花里都藏着对过往的怀念,读来让人忍不住叹息,也让我明白,愁可以是沉重又无奈的遗憾。 愁,是孟浩然舟中的炊烟,飘着淡淡的孤寂。夕阳西下,他把小船停在烟雾缭绕的小洲边,看着远处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归鸟成群结队地飞回树林。而自己,却漂泊在外,远离家乡和亲人,连一句简单的问候都难以传递。“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份离乡之愁,没有惊天动地的悲戚,却像一杯淡淡的清茶,苦涩中带着对家的思念,藏在每一个游子的行囊里,也让我懂得,愁可以是真挚又朴素的牵挂。 愁,更是陆游笔下的烽火,燃着坚定的担当。他一生都盼着收复失地,让百姓安居乐业,可命运却一次次让他的理想落空。即便年老体衰,卧病在床,他依然牵挂着国家的安危,拄着拐杖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的烽火,眉头拧成一个“愁”字,连咳嗽都带着对家国的担忧。“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也从未放下肩上的责任,这份忧国之愁,厚重又坚定,也让我敬佩,愁可以是深沉又伟大的情怀。 原来,愁从来都不只是负面的情绪。它是对爱人的深情,是对家国的担当,是对家乡的眷恋,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份与众不同的情感,让诗词有了灵魂,让文字有了力量,也让我在品读中,读懂了不一样的人生,感受到了中华文字的无限魅力!
00:00 / 07: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