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即观察与替代强化的过程 在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了重要拓展,通过引入社会互动与认知过程两大维度,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后发展为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突破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提出学习不仅通过直接经验实现,更能够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间接发生,并强调 “认知 — 行为 — 环境” 三者之间持续的动态交互。 观察学习的四阶段模型是班杜拉理论的核心贡献,清晰地揭示了观察学习的内在机制,即: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以学生学习演讲技巧为例:首先,他们会关注教师或优秀演讲者的肢体语言和表达方式(注意阶段);然后记住这些演讲策略(保持阶段);接着尝试模仿演讲风格(复制阶段);最后,如果模仿行为获得积极反馈,就会强化学习动机(动机阶段)。 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概念进一步丰富了学习理论。“替代强化” 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来调整自身行为。例如,儿童看到同伴因分享玩具而受到表扬,自己也会更愿意分享。班杜拉后来补充的 “自我强化” 概念,强调个体能够根据自身标准评价行为,并通过自我奖励或惩罚来调节学习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于 1986 年提出,指个体对自身能否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判断。这一概念深刻影响学习动机与行为坚持性: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主动迎接学习挑战,如坚信自己能学好数学者更愿投入解题实践;反之,低自我效能感者则易出现畏难回避行为。通过设置阶梯式小目标积累成功体验,可有效强化个体的能力信念,是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实践关键。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8: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