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的清代粮仓是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内的一处重要历史遗址,见证了清代新疆屯田戍边与粮食储备的历史。以下是关于该粮仓的详细介绍: 1. 历史背景 修建时间:粮仓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中叶),是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为巩固西北边防、保障驻军及移民粮饷而修建的仓储设施。 战略意义:巴里坤地处新疆东部,是清代“北路粮台”的重要节点,连接甘肃与北疆的军事要冲。粮仓的设立支撑了清军在新疆的长期驻守和屯田开发。 2. 建筑特点 布局与结构:粮仓群由多个单体仓廒组成,多为土木或砖木结构,墙体厚实以隔热防潮,屋顶设计利于通风排水。部分粮仓采用抬梁式架构,体现清代官式仓储建筑的典型风格。 功能性设计:仓底铺设木板防潮,墙身开小窗调节温湿度,周边设有排水沟,展现了古人科学的储粮智慧。 3. 历史作用 屯田支撑:清代在巴里坤大规模屯田,粮仓用于收纳屯垦收获的粮食,保障军民供应,减少内地转运压力。 军事后勤:作为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阿古柏入侵等军事行动的后勤基地,粮仓为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关键作用。 4. 现状与保护 遗址保存:现存粮仓遗址位于巴里坤县城内,部分建筑经修缮保留原貌,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价值:粮仓是清代新疆与中原经济一体化的实物见证,也是研究古代西北边疆治理、仓储制度的重要载体。 5. 旅游信息 参观建议:游客可结合巴里坤古城、清代城墙等景点一同游览,感受边疆历史风貌。当地博物馆常设有相关展览,介绍屯田史与粮仓功能。 交通:从哈密市驾车至巴里坤约2小时,粮仓位于县城中心区域,便于抵达。 延伸知识 巴里坤在清代又称“镇西”,是新疆最早的汉文化聚居地之一。粮仓的存在印证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经略智慧,也反映了“屯垦戍边”政策在边疆稳定中的深远意义。如今,这些静默的仓廒已成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记录我的旅行足迹 (原创视频)
00:00 / 04: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3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