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亡灵节:跨越3000年的生命狂欢 墨西哥城宪法广场上,万寿菊的金黄花瓣铺成金色河流,卡特里娜骷髅面具在人群中闪烁。11月1日的夜晚被音乐与笑声填满,每年此时,墨西哥人用最热烈的方式迎接逝者归来。这场持续两日的亡灵节庆典,藏着跨越3000年的生命哲学。 时间倒回公元前1000年,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已在特诺奇蒂特兰城举行米克特兰祭。他们相信,灵魂需穿越九重黑暗,历经四年跋涉,才能抵达最终安息地。祭坛上摆放的玉米、龙舌兰酒与蝴蝶标本,是引导亡灵的路标。 这些仪式在1519年遭遇巨变: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摧毁神庙,强行推行天主教,却始终无法抹去原住民对生命循环的敬畏。16世纪中叶,融合悄然发生:原住民将万圣节的南瓜灯换成南瓜形状的糖骷髅,把万灵节的祈祷词混入纳瓦语歌谣。 1910年墨西哥革命后,新政府为凝聚民族认同,将分散的祭奠仪式统一为亡灵节。画家迭戈·里维拉在1947年国家宫壁画中,首次将卡特里娜骷髅与现代城市景观并置,让这个形象彻底扎根文化记忆。 现代庆典的每个细节都是文化密码:祭坛最上层摆放逝者照片,中层陈列他们最爱的食物,底层铺满万寿菊——这种在阴间唯一存活的植物被认为能照亮亡灵归途。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亡灵节列入非遗名录时,特别提及帕斯卡库阿罗湖的小船载烛仪式:人们将点燃蜡烛的纸船放入湖中,形成流动的星河。 2017年《寻梦环游记》全球热映,让亡灵节面具销量激增300%。墨西哥旅游局数据显示,2025年预计有43万国际游客专为亡灵节而来,带动餐饮、手工艺等行业收入达495亿比索。但商业化浪潮也引发争议:瓦哈卡州手工艺人抱怨机器生产的糖骷髅抢了饭碗,年轻人则在社交媒体争论传统彩绘是否该加入荧光色。 1913年,版画家何塞·瓜达卢佩·波萨达创作“卡特里娜女士”时,本意是讽刺墨西哥城上流社会的虚荣。这个头戴宽檐帽、身着华丽长裙的骷髅形象,却意外成为平等死亡的象征。正如波萨达所说:“我们终将穿着同样的骨头衣裳。” 如今,墨西哥小学课本这样定义亡灵节:“用笑声打破死亡的沉默,用色彩对抗遗忘的灰白。”当宪法广场的孩子们把脸涂成彩虹骷髅奔跑时,他们…… #墨西哥文化 #传统节日 #寻梦环游记 #墨西哥 #亡灵节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6: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当人们不再恐惧谈论死亡” - 哈尼齐奥岛太美好了 像一场梦 完美的实现了我对亡灵节的幻想 这里是墨西哥亡灵节的发源地 由于我在岛上当了两天流浪汉 所以算是看完了全程 早上六点开始会有原住民陆续进入墓地 洒万寿菊 点燃蜡烛 神父带领着人们唱为亡灵祈祷的圣歌 十一点左右结束后会把蜡烛掐灭 晚上再重新点燃 这个过程里基本没有游客 到凌晨守夜时 很多人进教堂假装祈祷姿势实则睡觉哈哈哈(我也是对不起 下午在山上能看到小孩模仿老人驻着拐杖 戴着面具跳舞 也叫老人舞“Danza de los Viejitos”傍晚时在教堂会看到唱诗班唱弥撒圣歌 晚上离墓地还有很远的距离 就已经开始人挤人了 看到一个原住民阿姨要被挤出来了 拉了她一把 然后阿姨突然发力带着我冲出人群了 墓地开门前能看到 神父在前面带领着 家族里的女性长辈拿着香薰炉燃着圣香树脂 她们相信这可以为亡灵引路 身后的人们会抬着供灵架 而最后面跟着一群扎着两个辫子的女孩 拿着蜡烛吟唱着歌 部分人会拿着上帝之眼 据说这就是最古老的迎灵仪式 站神父身后看完了全程 守墓结束是凌晨的五点 神父会带领着唱弥撒圣歌 此时已经有种精神恍惚了 所以坐船回来时 有种度过奈何桥重返人间的错觉 - 如果有朋友想要明年来的话 小提示: 小岛里的墓地比想象中要小很多 且守墓当天人会很多 建议晚上十二点后再坐船到达就不用排队了 当天有守墓 整晚烛光都会亮着 (以上仅代表个人片面的观感 #环球旅行 #墨西哥旅行 #交换世界计划 #一个人的旅行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