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课文,话剧《雷雨》,作者曹禺。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轮搭庭和社会”。 《雷雨》表现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社会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1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但是,它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在豪绅统治下呻吟,暂时处于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曹禺创作《雷雨》的时代,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30年代初期是“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革命的高潮正在孕育之中。人民的反抗怒火在燃烧着。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袭来。《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和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场大雷雨既是自然界的雷雨,也是社会历史的大雷雨。它即将到来的信息,是对那个罪恶、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有力控诉和无情鞭挞。
00:00 / 1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6: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08
00:00 / 19: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