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62
00:00 / 06: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越过内心那座山》:原来困住你的,从来不是生活。 一、核心前提:内心的“山”从何而来 - 本质:内心的山是未被治愈的情绪、限制性信念、执念的集合(如恐惧、愧疚、完美主义等)。 - 根源:与过往经历(童年、创伤、他人期待)绑定,形成自我设限的思维模式。 二、常见的“内心之山”(8大心理枷锁) - 恐惧之山:害怕失败、未知、被拒绝,不敢突破舒适区。 - 愧疚之山:对过往错误、遗憾过度自责,反复消耗自我。 - 完美主义之山:以“100分”为标准,容错率低,自我否定。 - 讨好之山:过度在意他人评价,牺牲自我需求换认可。 - 过去之山:沉溺遗憾、创伤,无法释怀既定事实。 - 控制之山:执着于掌控一切,恐惧失控带来的不安。 - 孤独之山:害怕被孤立,不敢真实表达自我。 - 无价值感之山:自我认同匮乏,觉得“自己不够好”。 三、“越山”的核心逻辑 - 先“看见”:识别自己被困的具体“山”,看清枷锁的本质(非不可破,而是自我建构)。 - 再“接纳”:接纳不完美、接纳过往、接纳情绪的存在,而非对抗。 - 后“重构”:换角度看待经历,打破旧有信念,建立新的自我认知。 四、实用“越山”方法(落地工具) - 自我觉察:通过提问、书写,将无形的情绪/执念具体化(如“我不敢拒绝,是怕被抛弃吗”)。 - 接纳练习:允许自己犯错、允许情绪流动,停止自我批判。 - 认知重构:改写对过往的解读(从“我被伤害”到“我从中学会保护自己”)。 - 小步行动:针对恐惧,从微小尝试开始突破(如不敢表达就先写下来)。 - 自我关怀:像对待朋友一样善待自己,减少内耗。 五、最终目标:越过山后的生命状态 - 内心自由:摆脱内耗,不再被情绪、他人期待绑架。 - 自我和解:与过去和解、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 主动生活:清晰自我需求,勇敢追求想要的人生。 #心理学 #成长 #越过心中那座山 #内耗#焦虑
00:00 / 04: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杨文1月前
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 人常道命运多舛,世路崎岖,将自己不能前行的缘故推给外物。其实细想起来,外物何曾真有困人的本领?困住人的,说到底不过是人自己罢了。 你看那山,巍巍乎立于前,似乎断绝了一切去路。胆小者望而生畏,索性就地卧倒,口中喃喃“此山太高,我过不去”。他们将自己的软弱归咎于山的高度,却不知那山原是可以翻越的,路原是可以打通的。久而久之,竟将那山看作铜墙铁壁,将自己的无能视作山的罪过。这等人,山不过是他们软弱的托词,怯懦的幌子。 还有一种人,终日对着山长吁短叹。他们将自己的困境反复咀嚼,如同老牛反刍,愈嚼愈觉苦涩,却始终不肯向前迈出一步。他们将自己活成了一座山——一座由恐惧、犹豫、自卑堆叠而成的山。这山不生草木,不流水泉,只是一味地横亘在那里,挡住了所有的光。 人自困最是可悲。外界的山尚可移,心中的山却难平。多少人一生就困在自己堆起的山里,既不出,也容不得人进。他们在自己设定的局限中打转,将自己的潜能一一否定,终至老死山中,竟还以为是命运不公。 要破此山,唯有自己拿起斧凿,一凿一凿地劈开石壁。这过程自然免不了疼痛,但每一下敲击都是向自由靠近一步。待到山开见日之时,回望那座曾以为不可逾越的大山,不过是一堆可笑的土丘罢了。 人若不是自己的山,世上便没有真正的阻碍。#写字是一种生活 #正心正念 #每天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 #静心净念写字渡红尘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