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K超高清鉴赏 #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藏品平台 #中传新文创藏品平台 #十大传世名画 #步撵图 #收藏家 家人们,你们知道《步撵图》这幅传世名画吗?很多人可能只是听说过它的大名,但对它背后的故事和艺术价值了解并不多。 《步撵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这可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描绘的是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当时,吐蕃的松赞干布对大唐的文化和繁荣十分向往,就派使者禄东赞来长安求亲。唐太宗为了促进民族团结,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幅画就记录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在画中,唐太宗坐在步撵上,由一群宫女抬着,他神情庄重,展现出大唐天子的威严。而禄东赞则身着吐蕃服饰,恭敬地站在一旁,脸上带着诚恳和期待。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把人物的神态、动作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历史现场。 从艺术价值来看,《步撵图》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它的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构图巧妙。画家通过人物的位置和姿态,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又庄重的氛围。而且,这幅画还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就好比我们现在看照片,能直观地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步撵图》也是如此,它是唐代社会的一个生动写照。 家人们,你们觉得《步撵图》中哪个细节最吸引你呢?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
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藏品 #东汉铜摇钱树 #中传新文创藏品平台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收藏家 家人们,你们知道东汉铜摇钱树吗?很多人可能只在一些古装剧里听说过摇钱树,觉得它就是个神话里能长出钱的神奇树木,可东汉铜摇钱树那可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珍贵文物呢。 东汉铜摇钱树主要流行于东汉时期,它一般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通常造型多样,有山峦形、神兽形等等,就好像是摇钱树生长的“土壤”。而树干呢,上面会装饰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和造型,比如有象征财富的五铢钱造型,还有神话人物、飞禽走兽等形象。想象一下,在古代人的家里,摆放着这样一棵精美的铜摇钱树,就仿佛是把一个小型的神话世界和财富梦想浓缩在这小小的物件里。 它可不只是个好看的摆件,在当时有着很重要的寓意。在那个时代,人们深受道教等思想的影响,渴望财富,也追求长生不老和升仙。铜摇钱树上的五铢钱代表着财富,神话人物和飞禽走兽则象征着神仙世界。所以,这棵铜摇钱树其实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好比咱们现在过年贴春联、挂福字,都是寄托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古人为什么会把神话元素和财富元素结合在这棵铜摇钱树上呢?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呀。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藏品 #莲鹤方壶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中传新文创藏品平台 #收藏家 家人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国宝莲鹤方壶。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它,但它可是中国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 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共有两件。它造型非常独特,壶身布满了蟠螭纹,这种花纹相互缠绕,就好像一条条小蛇在壶身上嬉戏,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壶的四角各攀附有一条立体的飞龙,这些飞龙张牙舞爪,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起。 而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壶盖上那只展翅欲飞的仙鹤。这只仙鹤单足站立,引颈高鸣,姿态轻盈灵动,仿佛要冲破这古老的青铜世界,飞向蓝天。在当时相对庄重、神秘的青铜艺术风格里,这只仙鹤的出现就像是一股清新的风,给人带来了别样的感觉。它象征着一种新的活力和自由的精神,打破了以往青铜礼器那种沉闷的氛围。 莲鹤方壶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那个时代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之中。莲鹤方壶上仙鹤的形象,或许就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对自由的向往。 朋友们,想象一下,在两千多年前的工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和技艺,打造出了这样一件惊世之作。你们觉得这只仙鹤除了象征自由,还可能有什么其他的寓意呢?快在评论区和我交流交流吧。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藏品 #祭山图玉璋 #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 #中传新文创藏品平台 #收藏家 朋友们,在古代的祭祀文化里,祭山文玉璋可是个神秘又重要的存在。很多人可能都不太了解它,以为就是普通的玉器。但实际上啊,祭山文玉璋意义非凡。 祭山文玉璋是一种礼器,在古代祭祀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古人认为,通过祭祀山川等自然神灵,可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而玉璋就是他们和神灵沟通的重要媒介。就好比咱们现在写信,玉璋就像是古人写给神灵的“信件”。 从外形上看,祭山文玉璋有着独特的造型。它一般呈扁平状,前端有一个斜刃,就像一把锋利的刀。而且上面还刻有精美的纹饰,这些纹饰可不是简单的装饰,每一种都有特定的含义,可能代表着神灵的形象、祭祀的场景或者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制作玉璋可是个精细活。工匠们要挑选上好的玉石,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这也体现了古人对祭祀的重视和对神灵的敬畏。 朋友们,想象一下,在古代的祭祀现场,人们手持玉璋,庄重地举行仪式,那场面该有多震撼啊!现在,很多祭山文玉璋都被收藏在博物馆里,成为了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我想问大家,你们觉得古人为什么会选择玉璋作为祭祀的礼器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们的想法。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8K超高清鉴赏古字画 #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藏品平台 #中传新文创藏品平台 #传世十大名画 #五牛图 #收藏家 家人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五牛图》。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它名气大,却不太了解这幅画背后的故事。 《五牛图》是唐代画家韩滉的作品,它可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在这幅画里,韩滉画了五头神态各异的牛。这五头牛可不是简单的形象,它们每一头都栩栩如生,就好像是从现实中直接牵到画里来的一样。你看,有的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在翘首而驰,有的牛在回顾舐舌,有的牛在缓步前行,还有的牛在荆棵蹭痒。每头牛的姿态、神情都不一样,画家把牛的各种习性和特点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打个比方,这就像是咱们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动作习惯。韩滉就有着这样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把牛画得这么生动。而且,这幅画没有背景衬托,仅仅是五头牛,却能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们感受到牛的那种质朴和力量。 《五牛图》不仅艺术价值高,它还经历了很多波折。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几经流转,甚至还曾流落到国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花大力气把它从香港抢救了回来,让它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朋友们,这么一幅充满故事和艺术魅力的《五牛图》,是不是特别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呢?大家不妨去想象一下,如果你站在这幅画前,面对这五头神态各异的牛,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欢迎在评论区和我分享你们的想法。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藏品 #高逸图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中传新文创藏品平台 #收藏家 《高逸图》其实是唐代画家孙位的作品,它可有着非凡的价值。从艺术角度来说,这幅画的人物造型精准且生动,画家把每个人物的神态、动作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就好像这些魏晋时期的高士们真的站在我们面前一样。画中人物的服饰线条流畅,飘逸灵动,展现出了高超的绘画技巧,这在唐代绘画中是非常难得的。 从历史文化角度看,《高逸图》反映了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名士们崇尚玄学,追求自由、放达的生活。这幅画通过描绘他们宴饮、谈玄的场景,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氛围。就好比我们通过看一部精彩的历史纪录片,能穿越时空去了解过去的故事。 而且,《高逸图》历经千年流传至今,期间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变故,能够保存到现在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它就像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朋友们,这么珍贵的《高逸图》,国家禁止它出境展览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博物馆亲眼目睹《高逸图》的真容,你觉得自己能从画中感受到魏晋时期怎样的魅力呢?快在评论区和我分享你的想法吧。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藏品 #高士图 #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 #中传新文创藏品平台 #收藏家 林逸正坐在竹舍前的石桌旁,面前摊开着一卷古籍。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提笔在书页上批注,神情专注而宁静。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原来是山下村庄的里正匆匆赶来,脸上满是焦急。 “林先生,大事不好!”里正喘着粗气说道,“山下的河流突然干涸,庄稼都快旱死了,村民们实在是没了办法,恳请先生出山相助。”林逸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他深知百姓的疾苦,虽隐居山林,但心怀天下。 “你且先回去,告知村民们莫要慌乱,我这便随你下山看看。”林逸说道。他简单收拾了一下,便跟着里正下了山。 来到村庄,只见田野里的庄稼都已枯黄,村民们正围在干涸的河边,唉声叹气。林逸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河水干涸并非天灾,而是上游被一块巨大的石头堵住了河道。他当即指挥村民们一起动手,清理河道。 在林逸的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终于疏通了河道。清澈的河水重新流淌起来,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村民们欢呼雀跃,对林逸感激不已。 然而,就在大家都以为事情已经解决的时候,一场更大的危机悄然降临。一群山贼得知了村庄的情况,企图趁着村民们疲惫之际前来抢劫。消息传到了林逸耳中,他再次挺身而出。 “大家莫要害怕,我们一起守护我们的家园。”林逸说道。他组织村民们拿起武器,在村庄周围设置了防御工事。当山贼们气势汹汹地赶来时,却发现村庄早已严阵以待。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林逸和村民们成功击退了山贼。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村民们对林逸更加敬重。 但林逸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自己不过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告别了村民,再次回到了深山之中,继续过着他那宁静的隐居生活。只是,经过这次的经历,他心中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感更加坚定了。他在想,未来是否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去面对呢?而他又能否再次守护好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呢?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8K超高清鉴赏古字画 #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藏品平台 #中传新文创藏品平台 #汉宫春晓图 #传世十大名画 #收藏家 家人们,你们知道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汉宫春晓图》吗?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它画面精美,却不太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重彩仕女画。这幅画描绘的是初春时节宫廷里的日常琐事。画中人物众多,有一百一十五人,个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仇英为什么要画这样一幅画呢?其实啊,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十分发达。很多文人雅士喜欢收藏古代书画,也对宫廷生活充满了好奇。仇英就根据人们的这种喜好,创作了《汉宫春晓图》。它就像是一部古代宫廷生活的“纪录片”,让人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宫廷里的奢华与热闹。咱们可以想象一下,画面里的宫廷女子们,有的在扑蝶、有的在戏猫、有的在读书、有的在弹琵琶,就跟咱们现在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一样。她们生活在华丽的宫殿中,却也有着自己的小乐趣和小烦恼。 《汉宫春晓图》不仅人物画得好,里面的建筑、器物也都画得非常精细。那些宫殿楼阁、亭台水榭,就像真的一样。画中的家具、服饰也都展现了明代的风格特色。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了解古代宫廷文化的大门。 朋友们,你们从《汉宫春晓图》里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细节呢?如果有机会看到这幅画的真迹,你们最想仔细研究哪个部分呢?快来评论区和我分享吧。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
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藏品 #渔村小雪图 #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 #中传新文创藏品平台 #收藏家 在那片遥远的海边,有一座宁静的渔村。一场突如其来的雪,打破了渔村往日的平静。 雪,如洁白的精灵,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悄无声息地给渔村披上了一层银装。原本错落有致的木屋,此刻屋顶都堆积着厚厚的白雪,像一个个巨大的奶油蛋糕,在朦胧的天色中散发着别样的韵味。 渔民阿强站在自家的小院里,望着这漫天飞雪,眉头微微皱起。这场雪来得太突然,他原本计划着出海捕鱼,这下子全泡汤了。他心里暗暗着急,一家人的生计可都指望着他出海的收获呢。阿强在小院里来回踱步,时不时用粗糙的大手搓搓冻得发红的耳朵,眼神中满是焦虑。 村里的孩子们却全然没有阿强的烦恼,他们在雪地里嬉笑玩耍,银铃般的笑声在渔村上空回荡。他们堆起了形态各异的雪人,有的像憨态可掬的小熊,有的像威风凛凛的将军,给这寂静的渔村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雪越下越大,整个渔村渐渐被白色淹没,远处的大海也与天空连成了一片,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阿强望着那白茫茫的一片,心中的无奈渐渐被一种宁静所取代。他不再踱步,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受着雪花落在脸上的凉意。 夜幕降临,雪终于停了。渔村的灯火一盏盏亮了起来,温暖的灯光透过窗户洒在雪地上,形成一片片金黄的光晕。阿强回到屋里,妻子已经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简单却美味的饭菜,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弥漫开来。 窗外,月光洒在雪地上,整个渔村宛如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阿强知道,这场雪虽然打乱了他的计划,但也让他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和渔村的宁静。或许,生活就是这样,有烦恼,也有美好。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渔村时,阿强看着那依旧洁白的雪地,心中有了新的打算。他决定利用这段时间,修理一下破旧的渔船,为下一次出海做好准备。而那孩子们堆的雪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始慢慢融化,只留下一些残雪,仿佛在诉说着昨夜的欢乐。未来,渔村又会迎来怎样的故事呢?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超高清8K鉴赏 #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藏品平台 #中传新文创藏品平台 #重屏会棋图 #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 #收藏家 家人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幅超有意思的古画——《重屏会棋图》。很多人可能对它不太了解,甚至会把它单纯当作一幅普通的人物肖像画,但其实这幅画背后藏着不少故事和门道呢。 《重屏会棋图》画的是南唐中主李璟和他的三个弟弟下棋的场景。画面里,几个人围坐在棋盘前,神态各异。有人专注思考下一步棋,有人似乎在轻松交谈。那为什么叫“重屏”呢?你看画里有一个屏风,屏风上又画着一个小屏风,这就形成了“重屏”的效果,是不是很巧妙? 这就好比咱们现在拍照用的多重镜像特效,一层套一层,特别有层次感。而且画家通过这种方式,把空间感表现得特别好,让咱们感觉这画里的场景特别真实,就像自己也在那个下棋的房间里一样。 从这幅画里,咱们还能了解到当时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比如人物的穿着打扮,都是南唐时期的风格,还有棋盘、桌椅这些道具,也能反映出当时的生活习惯。就好像咱们通过看老照片能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一样,这幅画就是一扇了解南唐的窗户。 家人们,你们从这幅画里还能看出什么有趣的细节吗?或者你们对古代绘画里的空间表现手法还有什么想了解的,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哦。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藏品 #祭侄文稿 #收藏家 #古代艺术品 难得一见的极品。家人们,很多人知道《祭侄文稿》是书法名作,却不一定了解它背后那悲壮又震撼的故事。《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子颜季明所写。 安史之乱爆发时,颜真卿和颜杲卿在河北起兵反抗。颜杲卿任常山太守,他和儿子颜季明坚守常山,牵制了大量叛军。但后来常山被叛军攻破,颜季明被俘,最终惨遭杀害,颜杲卿也被押送到洛阳,不屈而死。颜真卿派人寻得颜季明的头骨,悲愤交加之下,挥笔写下了这篇《祭侄文稿》。 从书法角度看,它是行书的巅峰之作。颜真卿在书写时,完全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满心悲痛,他没有过多去考虑笔画的工整、结构的精巧。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到他的笔触时而凝重,时而急切,时而停顿,时而疾书。比如有些字墨色浓重,像是他重重落下的悲愤;有些字笔画相连,仿佛是他难以抑制的哀伤。就好比我们在极度激动时说话会语无伦次一样,这篇文稿也充满了这种情感的起伏。 《祭侄文稿》不光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份饱含深情的祭文。它让我们看到了颜真卿的忠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书法艺术中情感表达的力量。 家人们,当你欣赏《祭侄文稿》的时候,能从那些笔墨中感受到颜真卿怎样的情感呢?快在评论区和我说说吧。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8K超高清欣赏古字画 #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藏品平台 #中传新文创藏品平台 #洛神赋 #传世十大名画 #收藏家 家人们,说起《洛神赋图》,你们可能只知道它是一幅传世名画,但它背后的故事和艺术价值,那可大有门道。很多人以为它只是简单描绘了一幅美人图,其实它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造诣。 顾恺之依据曹植的《洛神赋》创作了这幅《洛神赋图》。曹植笔下的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顾恺之则用画笔将这种绝美和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就好比咱们看一部精彩的小说,文字在脑海中构建出画面,而顾恺之则把这些画面实实在在地画了出来。 在这幅画里,人物的神态、动作栩栩如生。洛神那轻盈的身姿、含情脉脉的眼神,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画中走出来。画家通过线条的运用,将人物的动态和神韵表现得恰到好处,就像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优美。而且,画中的场景转换自然,从曹植初见洛神的惊艳,到洛神离去时的惆怅,都被细腻地刻画出来,让观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梦幻般的场景之中。 《洛神赋图》不仅是艺术上的瑰宝,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它就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能看到东晋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浪漫情感的向往。 家人们,你们看完《洛神赋图》,觉得哪个场景最让你心动呢?是洛神凌波微步的瞬间,还是曹植怅然若失的神情?快在评论区和我分享你们的感受吧。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藏品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嵌绿松石象牙杯 #收藏家 #收藏家俱乐部 朋友们,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嵌绿松石象牙杯。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它,甚至会觉得象牙制品在现代很常见,但这件嵌绿松石象牙杯可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嵌绿松石象牙杯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它是商代的遗物。想象一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能制作出这样精美的器物,那得耗费多少的心血和技艺啊。这只杯子是用象牙根段制成的,杯身雕刻得十分精美,上面有云雷纹、饕餮纹等多种纹饰。而且它最独特的地方在于,镶嵌了绿松石。绿松石那一抹独特的蓝色,和象牙的淡黄相互映衬,就好像是一幅天然的画卷,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这只杯子不仅仅是一件实用的器物,更是商代工艺水平和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时代,象牙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材料,而绿松石也是难得的宝贝。能把这两种珍贵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并且制作得如此精美,足以看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朋友们,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文物时,不禁会思考,在没有现代工具的古代,工匠们是如何把象牙雕刻得如此精细,又是怎样把绿松石镶嵌得恰到好处的呢?大家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
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藏品 #西周大克鼎 #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收藏家 #收藏家俱乐部 家人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西周大克鼎。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它,但它可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在历史文化领域那可是响当当的存在。 西周大克鼎,又名克鼎、膳夫克鼎,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 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这鼎可不小,通高 93.1 厘米,口径 75.6 厘米,重 201.5 千克。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青铜“胖子”,稳稳地立在那里。 大克鼎的造型非常精美,它的口沿下饰有变形兽面纹,腹部饰宽大的波曲纹,两侧有一对立耳,足上铸有兽面。这些精美的纹饰就像是给大克鼎穿上了一件华丽的衣裳。 更重要的是,大克鼎的内壁铸有铭文 290 字,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第二段是详细记录了周王册命克的仪式以及赏赐的内容。这铭文就像是一本古老的“日记”,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就好比我们现在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大克鼎的铭文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它让我们知道了在西周时期,贵族之间的传承、赏赐等制度是怎样的。 朋友们,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人们精心铸造这样一个大鼎,还把重要的事情记录在上面,这背后蕴含着多少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啊。大家觉得古人铸造这样的大鼎,除了记录事情,还有其他什么用途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