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古人吃饭,为什么讲究“颜色配味道”? 古人吃饭,为什么讲究“颜色配味道”? 《黄帝内经》里有一段超有趣的饮食观—— 不是讲“吃什么治病”, 而是说:食物、味道、颜色,和季节、身体节奏有关联。 比如他们观察到: 酸味的东西, 常让人想到春天、青色、舒展; 苦味对应夏天、红色、向上; 甘味像长夏、黄色、滋养; 辛味像秋天、白色、发散; 咸味则像冬天、黑色、收藏。 于是他们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 都按味道和颜色做了归类: —— 稻米、牛肉、大枣偏甘; 李子、韭菜、麻类偏酸; 桃子、葱、鸡肉偏辛…… 更特别的是, 他们提出一种“宜”的概念: 不是“必须吃”, 而是“在某种状态下,某些味道可能更协调”。 比如: 春天多风,人容易紧绷, 酸味能帮助收敛; 夏天心火旺, 苦味可助清透; 秋天干燥, 辛味能润而不滞…… 但请注意: 本内容仅为对《黄帝内经》中 古代饮食哲学与自然观的通俗解读; 不涉及任何营养建议、健康干预或疾病饮食指导; 文中“宜食”“禁”“病者”等词, 均为古籍中的文化语境表达, 请勿用于自我判断或调整饮食。 我们分享这些, 不是为了让你“照着吃”, 而是想带你看看—— 古人如何用味道和颜色, 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节奏。 就像今天我们会说: “夏天喝绿豆汤舒服” “冬天吃点羊肉暖身”—— 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智慧的延续。 你有没有发现: 不同季节, 你本能地想吃不同味道的食物? 评论区聊聊你的“味觉偏好”! 如果你喜欢这种 把古书读“活”的方式, 点赞关注, 下期我们继续—— 从老智慧里,吃出生活的节律感。 我是零一, 读点古书,多点觉察, 咱们下期见!#养生 #科普 #中医 #营养 #哲学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