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0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33
朋友202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日1、1945年8月15日凌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窑洞里,警卫员掀开门帘,压低声音:“东京投降了!”油灯下,二十七岁的朝鲜青年金学武放下地图,长长呼出一口气。对于这群身穿八路军灰色棉服、胸前却别着朝鲜独立同盟徽章的战士来说,这一刻不仅意味着八年抗战的终了,更预示着将要回家的道路真正被打开。若把时间的镜头按下倒带,人们才会发现,这支历尽千山万水的队伍,是怎样一步步从汉口码头的木栈桥走到北平解放,再跨过鸭绿江把新生的理想植入故土。2、溯源还得从二十六年前的“三一”运动说起。那年春天,京城龙山刑场的枪声尚未散去,成批青年翻过鸭绿江,来到彼岸求生也求变。最早的那批逃亡者里,有后来举起“义勇队”旗帜的金若山、朴孝三,也有日后走入平壤人民军司令部门的武亭。浪迹他乡的滋味并不好受,可是帝国主义强权的刺刀更让人寒心。出路在哪里?他们在上海看过“五卅”的血迹,在广州听过国民革命的号角,最后把目光定格在正苦战的中国战场一一“日本侵略者的喉咙正张开,这里是最好的入口。”3、1938年10月10日,武汉炮声尚未停歇,汗水与长江水混杂的汉口江滩搭起一座简易看台。周恩来向台下百余名身着深蓝朝服的青年挥手致意,开场白简短却掷地有声:“中朝命运相系,打倒共同敌人!”掌声里,朝鲜义勇队诞生。虽说当日只列队一百人,可在武汉保卫战的青山、阳逻一带,他们硬是用山炮、手榴弹和加兰德步枪打出了比人数更大的声势。第九战区参谋处在战报里写下八个字:“韩人用命,敌惧同寮”,寥寥记录却定格了义勇队最初的锋芒。4、然而,这股锋芒很快撞上了现实的硬墙。武昌会战后,国统区空气里充满猜疑。同盟国报纸鼓吹“韩国光复军”时,蒋介石的军事委员会已悄悄收紧对金若山的拨款。重庆山城雾重,换来的是接踵而至的“监视”“整编”与“调动”命令。一次会上,军统人员冷淡地拋出一句:“抗日可以,宣传共产国际就不行。”矛盾如推积的层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此后,分道扬镳成了必然选择。5、1941年3月,一支由四个分批队伍组成的纵队悄悄横渡黄河,目标:太行山。那是一条死亡率不低的长路;河水冰冷、沿岸有伪满警备队伏哨。为了避免暴露,队员们白日藏在河岸杨树林,夜里趁雾悄行。正如金世光回忆的:“大风卷着冰碴吹在脸上,疼得醒来才知自己还活着。”当最后一支小艇靠岸,八路军派来的联络员在河滩挥动一面红旗,响起的不是欢迎的礼炮,而是防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