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蒙城万佛塔:千年佛影照漆园 在皖北平原的蒙城县城东南隅,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塔——万佛塔。此塔又名插花塔、兴化寺塔、慈氏寺塔,因塔身内外镶嵌近万尊琉璃佛像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历经战火与岁月,至今仍巍然屹立,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约42.2米,底层周长24.8米。塔身采用水磨青砖砌筑,内外壁嵌赭、黄、绿三彩琉璃佛像砖,每块砖上刻三尊佛像,总计约八千余尊。塔的结构独特,既有北方塔的雄浑,又具南方塔的灵秀,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每层檐角悬挂铜铃,风起时叮当作响,古人诗赞“铃声响彻几千家”。 关于万佛塔的起源,民间流传很多,据说宋徽宗为取悦祖母高太后(蒙城人),将原塔扩建至十三层,象征佛教最高功德。 塔内地宫发现的南北朝风格石刻,似乎佐证了更早的始建年代。 如今的万佛塔坐落于万佛塔公园内,四周环水,倒影如画,成为蒙城的地标性景观。游客可登至第十层,俯瞰古城全貌。塔下碑刻记载着修建历程,其中第四层的宋崇宁元年碑尤为珍贵。 这座古塔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承载着蒙城千年的历史记忆,正如当地文博专家所言:“它虽是一个建筑,但千年的日月已将万佛塔孕育成了历史的印记。”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9: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53
#石雕壁画 、#浮雕壁画、#石雕盈门墙、斧一凿,刻下岁月肌理;一纹一饰,承载文明密码。石雕壁画与壁造,这颗镶嵌在中国传统建筑上的璀璨明珠,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在古今匠人的指尖流转中,始终焕发着不灭的光彩。 回溯古代,石雕壁造是建筑的“无声叙事者”。皇宫禁苑里,龙凤呈祥的浮雕彰显皇权威仪,线条遒劲如雷霆万钧;古寺名刹中,佛经故事的壁刻传递慈悲禅意,细节精妙似神工鬼斧;寻常巷陌内,松鹤延年、渔樵耕读的图景寄托民生祈愿,刀法质朴含烟火温情。那些沉睡在石头上的纹路,是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人伦秩序的尊崇,更是中华美学的立体镌刻。 步入现代,石雕艺术并未尘封于历史。当代匠人接过先辈的刻刀,以守正创新的智慧让传统焕发新生。他们既传承了浮雕、透雕、圆雕的古法精髓,让每一刀都饱含历史的厚重;又融入了当代审美与时代主题——城市广场上,展现地域文化的大型石雕壁画成为地标,用硬朗石材勾勒时代脉搏;园林庭院中,简约写意的壁造与自然景致相融,以极简线条诠释东方禅韵;公共空间里,聚焦人文关怀的主题创作直击人心,让冰冷的石头拥有了温度与力量。 从古代匠人“夺天工”的巧思,到现代创作者“续文脉”的坚守,石雕壁画与壁造始终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石头本是沉默的,因匠人的刻刀而有了生命;传统本是静态的,因创新的思维而有了灵魂。这门跨越千年的艺术,既镌刻着过去的荣光,也书写着未来的华章,在石与刀的碰撞中,奏响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回响。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