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假期分配别让劳动者“靠边站” 秋假试点落地,春假讨论升温,学生群体的假期版图持续扩容——大学生年均休假达120天,占全年1/3时长,中小学生寒暑假最长超60天,叠加法定假日堪称“休假红利”的直接受益者。可反观广大劳动者,别说新增假期,就连法定权益都在“缩水”:2025年数据显示,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均工时达48.5小时,远超40小时法定标准,38.7%的职场人每日加班,近6成在“免费加班”,仅26.5%能拿到足额加班费。 假期公平不该是“选择性福利”。学生有寒暑假托底,公职人员有完整休假保障,部分行业有专属福利假,唯独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劳动者,深陷“996”“大小周”的漩涡。更讽刺的是,我国法定休假理论上达120余天,但双休落实率低、隐性加班成常态,带薪休假落实率仅50%,42.4%的职工因“担心影响前途”不敢休年假 。一边是政策鼓励增设春秋假“促进消费”,一边是劳动者连陪伴家人的3小时自由支配时间都难保障,这样的假期改革难免让人质疑“锦上添花有余,雪中送炭不足”。 国际经验早已证明,休息权与生产力并非对立。OECD数据显示,德国劳动者年休假30天,劳动生产率却是我国的1.8倍,而我国休假时长在全球主要国家中排名靠后。发改委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保障休息休假权益”,可现实中,杭州电商销售靠聊天记录才追回2.8万元加班费,上海司机春节加班被要求“调休抵3倍工资”的案例仍屡见不鲜。法律白纸黑字规定未休年假需支付3倍工资,却有企业以“业务繁忙”为由公然违规,本质是监管缺位让劳动者权益成了“纸面福利”。 假期改革该换个思路:与其忙着给已有充足假期的群体“加菜”,不如先给劳动者的法定权益“兜底”。要像北京那样开展带薪休假专项监察,将落实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要明确“法定节假日调休无效”的底线,让加班费足额发放不再是奢望;更要破除“加班光荣”的畸形文化,让“休假羞耻”退出职场 。毕竟,春节8天假期能撬动6770亿元消费,若劳动者的休息权得到充分保障,释放的消费潜力远比增设春秋假更可观 。 真正的社会进步,不是少数人的假期“内卷”,而是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安心享受法定权益。当政策红利能跨越群体边界,当“有假可休、休假有保障”成为常态,这样的假期改革才真正兼具温度与力度。#假期 #节日 #节日我在岗 #放假 #抖音推荐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