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校园 | 让体育回归“育”的本意 体育课不再“划水”!全国中小学掀起运动热潮,但如何让体育课真正“燃”起来? 每天1节体育课,大课间活动超30分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曾被忽视的体育课,如今在中小学地位显著提升。然而,开齐课程后,“开好课”成为新挑战。 几十人同堂上课,多数项目仅能教基础动作,进阶训练难开展。部分学校因担心安全,活动“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运动效果大打折扣。体育课的核心目标是强健体魄,若运动负荷不足,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等难以提升。“教会”是基础,还需“勤练”“常赛”。课程设计需增加“出汗”和对抗环节,才能发挥“野蛮体魄”的作用。 体育的“育”更在于“文明精神”。篮球、足球等团队项目,唯有在真实对抗中,学生才能领悟规则与战术。简单的拉伸游戏,无法传递体育精神的深度。 过去“唯分数论”下,体育沦为“考啥练啥”的配角。如今重视体育教育,更要避免应试化。测试成绩非唯一标准,若只盯着数据而忽视精神培养,育人效果将减弱。 体育的魅力在于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这需内驱力支撑——源于热爱与梦想。若仅为考试机械重复训练,只会消磨学生兴趣。 让体育课既育体又育心,需科学设计、教师引导与人文关怀。有的学校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有的按兴趣分班教学,有的用智能设备监测运动数据……通过创新模式,体育课正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体育回归“育”的本质,需转变理念:不怕学生吃苦,跳出“为考而练”的误区。运动强健体魄,比赛教会合作,挑战磨砺意志,胜负培养包容——这些才是体育教育的真正意义。(视频来源 人民网 责任编辑 唐伟 责任校对 罗南 编审 刘超)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