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通过收购+增资+表决权委托的方式,拿下了精控能源超62%的控股权,正式宣布进军储能赛道啦! 先说说被拿下的精控能源,可不是啥无名小卒,堪称储能赛道的“技术实力派+产能大户”。这家2015年成立的公司,手里攥着近350项技术专利,还全球首创了六维度安全储能系统,连彭博新能源财经都把它评为Tier 1顶级厂商 。最关键的是产能,2025年底就能达到31GWh,啥概念?相当于能满足150多GW新能源电站的配储需求,差不多够全国大半年的新增光伏装机用了 。而且它的业务早就铺到全球50多个国家,从户用储能到大型电网侧电站都能做,甚至还建了高邮100MW/200MWh这样的标杆项目,帮“渔光互补”项目解决了电力储存的大难题 。简单说,隆基这波是直接抱上了“有技术、有产能、有市场”的大腿! 那这是隆基第一次碰储能吗?还真不是!之前隆基一直把氢能当第二增长曲线,砸了超百亿建产能,但变现效果不如预期。直到2025年,公司才明确转向“光储并重”,而且动作频频:上半年接连成立了内蒙古、甘肃、广西三家储能子公司,还和液流储能合作开发海上光伏、盐碱地等特殊场景的方案 。这次拿下精控能源,相当于从“试水”变成了“全力冲刺”——之前搭好了区域布局和技术合作的架子,现在终于装上了核心的系统集成“发动机”,完美补上了“光伏+储能”的最后一块短板。 最让人关心的是,隆基一入局,储能赛道的竞争要更卷了吧?答案必须是肯定的!2025年的储能市场本来就火得发烫,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就达226GWh,同比暴涨97%,宁德时代一家就占了36.5%的市场份额,阳光电源的储能系统份额也冲到了14% 。现在隆基这位光伏巨头带着优势进场,简直是“降维打击”:它的高效光伏组件能和精控的液冷储能系统无缝衔接,不仅能降低项目成本,还能覆盖户用、工商业、电网侧全场景 。就像本来已经满是高手的赛道,突然冲进来一位装备精良的种子选手,接下来的技术比拼、价格竞争只会更激烈! 其实这波跨界背后,是隆基的大战略——从“光伏组件制造商”变身“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毕竟现在新能源电站都要配储能,少了这块业务,就相当于少了半边天 。有机构预测,要是2025年隆基储能出货量能到5-10GWh,就能带来100-200亿元营收,占总营收的15%-20%,妥妥的新增长引擎 。 #精控能源 #隆基绿能 #储能市场 #财经干货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8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6
00:00 / 07: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1
00:00 / 04: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
晶澳科技就火速辟谣:“没这回事!我们都不是平台参与方,哪来的‘黄了’说法?”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更是直接打脸:“所有小道消息都是假的,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可为啥一条谣言能掀起这么大风浪?核心还是光伏行业里的“利益博弈”没停过。 第一个冲突,是上下游的“价格拉锯战” 。2025年光伏行业一直处在“高库存、弱需求”的尴尬境地:硅料库存超42万吨,够下游用好几个月,可组件企业却亏得直跺脚——晶澳科技前三季度净亏损36.16亿元,隆基绿能也亏了34.03亿元,核心原因就是硅料价格虽有回落,但组件价格跌得更狠,同比降幅达29% 。收储平台本来是想通过减少硅料供给抬价,帮上游企业止亏,可下游组件厂怕硅料涨价进一步挤压利润,心里其实很纠结。这就像一条食物链,上游想多赚点,下游想少花点,矛盾一激化,谣言就有了生存空间。 第二个冲突,是行业“大玩家”和“小虾米”的生存战 。现在硅料行业集中度特别高,五大企业产能占比逼近80% ,头部企业想靠收储平台淘汰中小产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可那些成本高、产能小的企业,一旦被整合就没了活路,自然不希望平台顺利落地。有传言说,部分中小厂商可能借着谣言搅乱市场,趁机抛售库存止损,这也让板块波动雪上加霜。 第三个冲突,是短期炒作和长期发展的博弈 。从行业基本面看,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仍在增长,阿特斯靠着储能业务,前三季度还赚了9.89亿元,储能出货量同比涨了32% ;而且新版《反不正当竞争法》10月刚实施,就是要规范行业竞争。但部分机构不想等长期红利,反而借着市场情绪炒作,谣言一扩散就趁机低吸,普通投资者却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光伏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竞争”是大趋势,短期的谣言扰动改变不了长期逻辑。 #光伏收储 #晶澳科技 #隆基绿能 #阿特斯 #股票干货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