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款机故障吐钱谁的责任?当自动取款机(ATM)因故障超额吐钱时,责任划分需结合法律规定、技术故障原因及用户行为综合判断。此类事件中,银行、设备供应商与用户的责任边界往往成为争议焦点。一、银行的主要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提供者,对其运营的ATM负有安全管理义务。故障导致的超额支付本质上属于银行履行合同义务不当,用户账户余额与实际取款金额的差额构成银行的资金损失。若银行未能通过日常维护发现设备缺陷(如传感器失灵、软件漏洞),需自行承担过错责任。例如2023年上海某银行ATM因系统升级漏洞多吐10万元,法院最终判决银行承担全部损失,因其未及时测试系统兼容性。此外,《商业银行法》第六条明确要求银行保障客户资金安全,该义务同样延伸至自助设备。即使故障源于第三方供应商,银行仍需先向用户承担赔偿责任,再依据与供应商的合同进行追偿。2022年深圳某案件中,ATM制造商的硬件缺陷导致吐钱错误,银行先行赔付后向供应商索赔成功,印证了这一责任链条。二、用户的法律边界用户面对“天降横财”时的行为选择直接影响责任认定。若用户明知ATM故障仍多次操作取款,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盗窃罪。2019年广州某男子利用ATM重复吐钱漏洞取款17万元,因主观恶意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但实践中,“明知”的认定需结合操作次数、金额合理性等因素,偶发的一次超额取款通常不构成犯罪。若用户及时联系银行说明情况并配合返还,依据《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但故意隐匿钱款可能构成不当得利,需返还本金及利息。2021年杭州某市民误收ATM多吐的2万元,经银行催告后返还,双方达成和解。三、第三方供应商的潜在责任当故障根源为设备制造缺陷或软件设计问题时,供应商需承担产品责任。《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2020年成都某银行ATM因读卡器故障导致交易错误,供应商最终支付了72万元赔偿金。银行与供应商的维保合同中,通常会约定故障响应时限与赔偿比例,这成为责任划分的重要依据。四、争议解决与风险防范实践中,银行常通过“先冻结账户再协商”的方式处理纠纷,此举可能侵犯用户用款权益。根据《储蓄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银行冻结账户需具备法定事由(如司法机关通知),单方面冻结可能构成违约。建议用户保留取款凭证、监控录像等证据,
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1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7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30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5: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1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8: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