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2
00:00 / 04: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63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82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6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顿清5月前
拜访宗萨仁波切佛堂,仁波切不在家,但我好像离他更近了 #不丹#宗萨仁波切 刚到这里的时候,其实我有点紧张。 以为会是那种很庄严、很有“修行感”的地方,结果完全不是。 屋子很安静,但没什么“仪式感”。 佛像唐卡不多,但都是印度风格的。 还有几幅看不太懂的现代画挂在闭关房的走廊外墙。 像是一个思想自由的人留下来的空间,甚至还有点随性。 我原本想“感受”点什么——哪怕是一点氛围、一点加持。 可越努力去找,就越觉得什么都没有。 反而是这种“什么都没有”,让我突然松了一口气。 也许这就是仁波切要说的:不要搞那么多有的没的。 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仁波切在此时出现在我面前,他大概不会温柔地对我点头微笑,而是先问我:“你到底来干嘛的?” 是啊,我到底来干嘛的? 也许,是来破除一些关于“圣地”的幻想。 也许,是在这“空无一人”的空间中,看见了自己曾经有多执着于形式、意义和‘感应’。 可正是这种失落和空白,反而让我有机会安静地坐下,不再寻找一个“应该”的体验。 佛法从来不在外面。 宗萨仁波切住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智慧提醒了我:你以为的“修行”,有时候,只是“演戏”;而真正的觉醒,往往来自你最想逃避的“无聊”和“空虚” 今天,我终于没在他家找到他。 但也正因为这样,我觉得, 我离他,反而更近了一点。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
顿清5月前
传奇“疯僧”竹巴昆列,不丹人最爱的圣者,和一座神奇寺庙的故事 #不丹#奇美拉康#竹巴昆列 在不丹,有一位特别的修行者,他叫竹巴昆列。 他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得道高僧”,但却成了不丹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圣者之一。 他不喜欢待在寺庙里,更常见的画面,是他赤着脚,带着一只狗、一把弓箭,在山间自由地行走。 他唱歌、跳舞、作诗,不按常理出牌,却用一种“疯癫中透着智慧”的方式,点醒许多人。 这位“疯圣者”常用另类的方式帮人放下执念,直指人心。 据说,他的出现常常带来喜悦与好运,特别是对渴望家庭圆满、后代兴旺的人。 在这里,有一座因他而建的寺庙,叫做奇美拉康,也叫“生育祈福寺”。 传说中,这座寺庙建在他降伏一位作乱女妖的地方,他首先在这里建了一座塔镇压女魔,后来竹巴噶举祖寺拉隆寺第十四任住持来到这里建起了一座寺院,不丹国父夏宗法王是拉隆寺第十八任住持。 如今,这里供奉着一根象征祝福与生命力的古老法器,不少夫妇会特意前来祈愿,希望得子得福。 寺庙不大,却香火旺盛,周围田野环绕,环境宁静祥和。 不仅当地人尊重他,许多国外游客也被他的故事吸引而来。 在不丹一些壁画里,还能看到他手持法器、神情放松的样子。 他用最随性的方式,演绎了最深的佛法。 竹巴昆列像是活在“规矩外”的修行者, 但他的故事,让人反思: 修行,不是只有一种标准。 他没有讲太多经典,却用自己的行为让人顿悟。 他提醒我们:不必拘泥形式,回到真实的内心,才是通往清明的路。 奇美拉康,也不仅仅是一座寺庙,它像是一座连接“信仰”与“生活”的桥梁, 温柔地告诉每一个到来的人:愿望可以被祝福,人生也能被重新点亮。
00:00 / 04: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4
00:00 / 08: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78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