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的毒蛇非眼镜王蛇莫属 以下是关于眼镜王蛇的详细介绍: 基本特征 •外观:体型粗大,成体平均全长3-4米,体重4.3千克左右,头呈椭圆形,头颈区分不明显,顶鳞正后有1对较大的枕鳞,颈部能膨扁,颈背有“人”字形黄白色斑纹,成体背面呈灰褐、荼褐至黑褐色,背有50条淡白色横纹,腹面呈灰褐色,有黑色线状斑纹。 •分布:分布于东南亚及南亚,北至中国南部,在中国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香港、海南等东南部省份。 •习性:主要栖息于沿海红树林、草原、山区森林、农业庄园等,是昼行性动物,白天常在水旁、树上活动,晚上隐匿在岩石和树洞内。 生活习性 •食性:通常只吃冷血动物,主要以其他蛇类为食,如蝮蛇、亚洲鼠蛇、安达曼眼镜蛇和蟒蛇等,偶尔也吃蜥蜴、鸟类、鸟蛋和鼠类 。 •繁殖:卵生动物,雌性眼镜王蛇会用身体围成圈以堆积落叶、枯枝筑巢穴,平均产卵数量为23-25枚,雌雄亲蛇会共同抚育幼蛇,直到幼蛇能独立调节体温 。 •攻击行为:是单次排毒量最大的蛇种之一,性凶猛,具有高度攻击性,受惊时,处于筑巢状态的雌性眼镜王蛇可能会主动攻击,雄性眼镜王蛇和不处于筑巢状态的雌性眼镜王蛇则更喜欢逃跑,除非被逼到绝境或被激怒 。 毒性与危害 •蛇毒类型:蛇毒为金黄色蛋清样黏稠液,是以神经毒为主,兼具血循毒和神经毒的混合毒。 •排毒量:咬物一次平均排出的毒液量为382.4毫克,由于排毒量极大,被咬一口很可能致命。 •中毒症状:被咬者会在数分钟内出现肿胀、反胃、腹痛、呼吸麻痹、言语障碍、昏迷等症状,若半小时内没有及时治疗,大概率会死亡。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2009年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级别为濒危;201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2021年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数量减少原因:主要是栖息地遭到破坏、非法狩猎以及人类的迫害威胁,如用于制作皮制品、药用、食用或作为宠物等。@小玉爬宠养殖场(收学徒)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123韦2周前
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学名:Ophiophagus hannah)是眼镜蛇科下的独立物种,以其庞大的体型、剧毒和独特的食蛇习性闻名,被誉为“蛇界大魔王”。以下是其关键特征: 1. 形态与分布 体型:成年个体平均体长3-4米,最长记录达5.58米,体重可达16公斤,是现存最大的陆生毒蛇。 外观:颈部有倒V形白斑,头顶有一对枕鳞(形似“王冠”),区别于眼镜蛇的斑纹。 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包括中国南方、印度、菲律宾等地的丛林、山地及水源附近。 2. 毒性及攻击性 毒液:单次排毒量最高达1700毫克(是银环蛇的50-300倍),含神经毒素和血循毒素,可致死30名成年人。 攻击方式:毒牙长达1.6厘米,咬合力量强,能快速制服猎物;遇到威胁时会竖立身体并喷射毒液。 习性:虽凶猛但通常不主动攻击人类,仅在受威胁时反击。 3. 食性与繁殖 食性:以其他蛇类为主食(包括同类),偶尔捕食蜥蜴、鸟类等。其免疫系统可中和部分蛇毒。 繁殖:雌性会搭建草巢护卵(每窝约30枚),是唯一有护卵行为的蛇类。 4. 与眼镜蛇的区别 特征眼镜王蛇眼镜蛇 分类独立属(眼镜王蛇属)眼镜蛇属 体型更大(平均3-4米)较小(约1-2米) 斑纹倒V白斑、枕鳞眼镜状斑纹 攻击性更主动,可追击多防御性恐吓 5. 人类活动中的案例 中国广西等地曾有眼镜王蛇闯入居民区的记录,需警惕其攻击性。 若发现眼镜王蛇,应保持距离并联系专业人员处理。 眼镜王蛇凭借其顶级捕食者地位和独特生态行为,在自然界中占据重要角色,但需注意其潜在危险性。 #眼镜王蛇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7
00:00 / 1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5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无敌勇3月前
偶遇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巢穴 #过山峰 #小金乡 在神秘的爬行世界里,眼镜王蛇是自带“王者气场”的存在。它并非眼镜蛇属,却比多数眼镜蛇更令人敬畏,是世界上最大的剧毒蛇类之一,成年个体体长可达3-5米,粗壮的身躯在草丛中游走时,宛如移动的“致命风景线”。 不同于普通蛇类的隐蔽,眼镜王蛇性格更为凶猛,领地意识极强。当感到威胁时,它会竖起近1/3的身体,颈部肋骨扩张成扁平的“围领”,露出清晰的黑白环纹,同时发出“嘶嘶”的警告声,那气势仿佛在宣告“此地禁入”。 它的毒液是致命武器,主要成分为神经毒素,一次排毒量足以放倒一头大象。被咬伤后,猎物会迅速出现呼吸麻痹等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但有趣的是,眼镜王蛇的食谱相当“专一”——它尤其爱吃其他蛇类,无论是无毒蛇还是毒蛇,都可能成为它的盘中餐,因此也被称为“蛇类煞星”。 繁殖期的眼镜王蛇更显特别。雌蛇会用落叶和枯枝筑成直径约1米的“育儿巢”,将卵产在其中后,会像鸟类一样守护在旁,直到幼蛇即将孵化才离开。这种罕见的育幼行为,为它凶悍的形象增添了一丝温情。 尽管眼镜王蛇令人畏惧,但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控制着其他蛇类的数量。如今,由于栖息地破坏等原因,它的生存也面临挑战。远远观察这份野性的力量,或许才是对它最好的尊重——毕竟,每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9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85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5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8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1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