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5: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9: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最近科技圈出了个大新闻,硅谷明星初创公司K-Scale Labs,成立才刚满一年,就因为现金储备只剩40万美元,宣布关门大吉了!100多台预购订单全退,曾经估值5000万美元的明星项目,就这么黯然离场。这事儿是不是让你心里打鼓:人形机器人这所谓的"下一个万亿赛道",难道是泡沫? 先说说核心疑问:这真是孤例吗?还真不是!有"全球机器人先驱"之称的法国Aldebaran,也因供应链断裂、持续亏损2900万美元,2025年7月走向破产清算后被中国公司收购。 那问题来了,人形机器人量产为啥这么难?简直比炼仙丹还费劲!咱们从技术和成本两方面唠,用大白话给你讲明白。 先看技术上的"三座大山"。第一座是"关节能耗悖论",人形机器人全身有30-40个能活动的关节,每个都得有劲儿还得省电,就像要求运动员又能举杠铃又能跑马拉松。现在一台50公斤的机器人,工作4小时能耗堪比微型电动车跑20公里,续航根本跟不上日常需求。第二座是"感知精度坑",工业场景要求定位误差得小于0.02毫米,但现在主流机器人动态感知误差超5厘米,相当于蒙着眼睛穿针引线,一抓就偏、一插就歪。第三座是"数据荒",真实场景数据采集一小时要花5万块,想让机器人适应新场景,还得重新训练一年半,成本高到离谱。 不过别灰心!咱们中国企业早就盯上这些难题,不少产业链玩家已经在闷声发大财。2025年三季度,一批中国公司的业绩直接爆发:楚江新材做机器人的"神经线束",净利润暴涨22倍,产品适配80%以上主流机型;金力永磁给特斯拉机器人供"电机心脏"磁材,每台机器人要用到20公斤,三季度订单增长180%;震裕科技突破了行星滚柱丝杠技术,寿命达到特斯拉量产标准,净利润大增143%;还有瑞芯微的AI芯片,在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的采购清单里占比超40%,毛利率高达55%。 最后咱们聊聊关键问题:为啥非得把机器人做成人形?直接做个机械臂、履带车不行吗?还真不行!因为人类的世界,本来就是为"人"设计的——工厂的流水线、家里的楼梯家具、超市的货架,全是按人的尺寸和活动方式来的。 其实K-Scale的倒闭不是行业终点,而是让赛道更清醒——人形机器人不是靠PPT就能成功的,得跨过技术、成本、供应链的三重门槛。 #人形机器人概念股 #机器人最新消息 #楚江新材 #金力永磁 #震裕科技
00:00 / 04: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