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重庆4天前
疑似印度人庐山水潭里的“戏水”风波: 是管理松垮,还是我们被“超国民待遇”惯坏了? 近日,一段视频的流传,让风景秀丽的江西庐山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三名外籍游客在石门涧风景区的“爱池”中宽衣解带,畅快“泡澡”,甚至将救生圈当作嬉戏的玩具。这一幕,不仅玷污了一池清水,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景区管理的软肋与面对涉外不文明行为时的尴尬。 一、 事件回顾:警示牌前的“选择性失明” 时间回到今年4月,地点是庐山石门涧的“爱池”。池边,“禁止下水”的警示牌静静矗立。然而,这三名据网友推测为印度籍的男子,却对此视若无睹。 他们脱去衣物,踏入水中,将本为安全准备的救生圈变成了戏水的玩具。更令人无语的是,现场还留下了香皂盒等物品,仿佛把公共景区当成了自家的露天浴室。 这一切,直到近期视频被上传网络,才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二、 景区回应:一份被指“松垮”的道歉书 在舆论的压力下,庐山石门涧风景区终于发布了一则情况通报。通篇读下来,核心意思很明确:“我们管理有疏漏,我们深表歉意,我们会加强管理。” 这份道歉,态度不可谓不诚恳,但却未能平息众怒。为何?因为其中只字未提对涉事游客的任何处理或追责措施。这轻飘飘的回应,让许多网友直呼“看不懂”——是管不了,还是不想管? 三、 网友为何愤怒?“超国民待遇”的旧伤被揭开 网友的愤怒,绝非小题大做。这股情绪的背后,是对长期以来若隐若现的“超国民待遇”现象的一次集中爆发。 我们不禁要问: · 如果下水的是三名中国游客,结局会怎样? 恐怕早已被现场工作人员严厉制止,或面临白纸黑字的罚款。为何换了外籍面孔,连一纸通报中的“处罚”都变得如此讳莫如深? · 规则的生命力在于平等执行。景区管理的“内外有别”,看似是“顾全大局”的息事宁人,实则是对规则最大的践踏,也是对守法游客最大的不公。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过去一些类似事件:外籍游客插队被“温柔劝说”,违章驾驶被“特殊处理”……每一次,都在透支着公众对“一视同仁”的信任。 四、 更深层的反思:文明与管理的双重考题 抛开国籍,这首先是一起赤裸裸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它再次提醒我们,“文明旅游”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所有游客,无论来自何方,都应自觉遵守的底线。 #庐山 #旅行 #九江 #江西 #江西dou知道
00:00 / 04: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
张起淮4天前
外籍游客庐山景区洗澡,不仅罚款还可能被驱逐出境 今年4月,疑似印度游客在庐山石门涧景区“爱池”水潭实施违规行为,相关视频于11月曝光。“爱池”作为景区核心景观水域,周边不仅有“玉女照影”的文化寓意,更是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岸边醒目设置了中、英文“禁止下水”警示牌,但几名外籍游客视而不见,公然脱衣下水洗澡、互相搓背嬉戏,还擅自挪用岸边应急救生圈当作玩具,现场遗留香皂盒等杂物,洗护用品产生的肥皂泡对水体造成明显影响。 景区已确认事件属实,承认管理存在疏漏,景区表示将强化日常巡查与违规劝阻机制。 法治不分国籍,外籍游客来华旅游必须严守中国法律与公共规则,涉事行为已涉嫌多项违规: 1. 违反《风景名胜区条例》第26条第(四)项“在风景名胜区内乱扔垃圾”的规定,同时其下水洗涤、挪用救生圈的行为破坏景区景观与环境秩序,依据该条例第44条,景区管理机构可责令其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并处50元罚款; 若涉事游客拒不配合处理或违规情节严重,依据《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1条,相关部门可作出限期出境处罚,情节严重的可处驱逐出境,且其违规记录将影响后续入境资格,被驱逐出境者十年内不准入境。 跨国旅游的核心是尊重,文化差异不能成为漠视规则的借口。无论国籍如何,在华违反法律必受追责,这既是法治公正的体现,也是对公共利益的守护。#庐山景区外籍人洗澡#真实事件#热点新闻事件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景区“洗浴”风波:文明游览无问西东,规则尊严不容挑衅 近日,一段三名外籍游客在庐山石门涧景区“爱池”水潭脱衣戏水、挪用救生圈的视频引发网络众怒。11月14日,景区发布情况通报,对管理疏漏致歉,并表示将强化巡查。这起看似个案的事件,却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文明旅游、规则执行与文化差异交织下的复杂图景——规则的尊严,不容任何身份的人以任何理由挑衅。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原则: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游客来自何方,踏入中国景区,就应当尊重并遵守当地的管理规定。岸边醒目的“禁止下水”警示牌,是基于安全与环境保护设立的明确边界。涉事游客不仅公然下水,还将救生圈挪作嬉戏玩具,在现场遗留香皂盒等物品,这一系列行为是对明文规则的漠视,也是对景区环境和公共安全的不负责任。网友的“愤慨”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对规则平等性最直接的捍卫。文明的底线,不因“外宾”身份而有任何松动。 其次,景区管理“亡羊补牢”式的回应,暴露了日常监管的软肋与被动。 事件发生于2025年4月,直至近期视频发酵才引发广泛关注并促使官方回应,这本身就说明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可能存在盲区。景区在通报中承诺“加强巡查”与“强化劝阻”,这无疑是正确的方向,但管理不应止于“事后致歉”。对于此类明显的违规行为,需要有更果断、及时的现场干预能力和更严格的约束惩戒措施,从而避免“破窗效应”,让规则真正“长牙带电”。 更进一步看,此事亦是一场关于文明素养与文化交流的公开课。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外游客往来频繁是常态。个别外籍游客的不当行为,绝不代表其所属的国家或文化,我们应避免以偏概全的非理性情绪。同时,这一事件也清晰地向所有入境游客传递出一个信息:中华大地名山大川的庄严与美丽,需要每一位到访者的共同守护。文明与陋习之间,从来不是东西方的差异,而是素养高下的分野。真正的文化交流,始于对彼此环境与规矩的尊重。 庐山这场“洗浴”风波,是一次深刻的警醒。它提醒景区管理者,提升服务与严格监管必须并行不悖,“软”服务离不开“硬”管理的支撑。它也告诫所有游客,无论是国内还是境外来客,手中的相机可以记录风景,但自身行为更需对得起眼前的风景。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片山水所承载的自然馈赠与人文精神,得以永续传承。(内容取材网络)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4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