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兵团 魅力十师——《铸剑为犁》 我常常想,是什么让那些人,愿意把青春和命运都交给一片荒原?或许,答案就在那些承载岁月的画卷里——刘玉社先生的笔墨间。他用山河作底色,画出了一个时代的心跳,也画出了无数兵团人的背影。1952年的冬夜,煤油灯摇曳着微光。指导员王彦岭盘腿坐在炮弹箱上写报告,笔还没落下,便伏案睡去。灯影映在他的军装上,像一枚小小的勋章。那一年,他们一手拿枪守边疆,一手拿镐拓粮仓——守的是家国,拓的却是未来。1958年,483名来自湖北新洲的青年告别家乡,带着行李和满腔热血,来到二十八团。他们的青春,就这样深埋进了西北的风沙。同年,福海县局势告急,六十多名军垦战士星夜出发,以血性守护安宁;与此同时,二十八团采矿队和新组建的三十一团、三十二团,在阿尔泰山深处开采云母——那一镐一锄,不只是为了生计,更是为国家建设注入来自边疆的力量。风冷如刀,他们却用双手,在荒凉中刻下了温度。1959年,春潮涌动。青年队长赵静轩、指导员李光华带着140名建设者,在风中立桩、修厂、建房。那年11月,十师师部迁驻北屯;那一年,三十三团政委谷克金率15名先遣队携坎土曼与枪支,在锡伯渡安营开发什巴提;三十五团政委郝兆良带着62名职工,在夏子盖撑起第一顶帐篷。他们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缘点亮了第一盏灯,也点亮了未来的方向。1961年,北屯干渠竣工,额尔齐斯河的水第一次流进荒原。1963年,青河独立营的战士,在石砾地上,用一镐一锄“抠”出170公顷沃土。他们说:“荒地开出绿,就是最好的庆功。”那一刻,风似乎也柔和了些,像是在倾听土地的呼吸。1964年春,王震、陶峙岳、张仲瀚三位将军来到克木齐。他们看到田畴纵横、生机盎然,陶峙岳提笔写下:“塞外江南克木齐,屯边垦植两相宜。”那一行字,像是对无数个早出晚归的身影最深的褒奖。1966年,天津南开区毛麻纺织社落户北屯,阿勒泰有了第一家毛纺企业。那年夏天,额尔齐斯河暴涨,万名军民三昼夜苦战筑堤;同一时间,另一支队伍在山谷间凿渠引水,把额尔齐斯河的清流注入布伦托海,让沉睡的大漠重新泛起波光。他们不仅在建设,也在守护。1962年,值班连进驻青河县,军事演练、守一方安宁;1969年,龙珠山地道开挖备战,民兵赶着马车,在风雪中昼夜兼程;岁月无声,但山河记得。那些脚印、汗水与微笑,早已融进这片土地的呼吸里。他们的名字或许淡去,但他们的精神——仍在风里,在光里,在这片叫作“家”的边疆上,闪耀。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3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7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