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成(1934年6月10日-2020年),革命烈士、台湾“国防部”原次长吴石将军次女,母亲为王碧奎,出生于南京,早年随父辗转重庆、南京等地,接受正规教育。1949年随全家迁往台湾,1950年父亲吴石因秘密传递军事情报给中共遭国民党当局处决,时年16岁的她恰逢生日,命运骤生转折——被学校开除、随母亲入狱、姐弟流落街头,陷入白色恐怖下的生存绝境。 危难中,她拒绝向命运低头:16岁改造父亲旧公文箱摆摊擦鞋谋生,扛起照顾母亲和弟弟的重担;冒着政治风险写信请愿,成功取回父亲骨灰安置于台北善导寺,守住家族尊严;为让弟弟顺利入学,19岁时权宜嫁给退伍老兵,换取户籍担保;38岁瞒着家人以假名报考台湾大学,白天打工、夜晚自学,终圆求学梦。1981年,她与家人在美国团聚;1991年,67岁的她历经波折将父亲骨灰从台湾带回郑州,后又促成父母合葬于北京香山福田公墓,完成半世“守魂”心愿。晚年定居美国加州,生活简朴,致力于整理父亲事迹、捐赠遗物,还原历史真相,于2020年逝世,用一生诠释了传承与坚守的力量。#16岁扛起家国重量,吴学成的绝境坚守  #半世守魂41年归乡,吴学成与父亲的跨海峡约定 #三次逆袭改写命运,吴学成的女性力量 #从台北街头到硅谷工程师  #守护真相传承风骨吴学成眼中的父亲吴石
00:00 / 04: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7
老陈醋1周前
看完流泪!但很多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吴学成呈国防部军法局关于认领父亲吴石遗体的呈文 - 收文信息:收文第1958号,民国39年(1950年)6月14日 - 呈文日期及地点:1950年6月20日,于台北市青年街三巷六十八号本宅 窃阅报载,氏父吴石因事于本月十日被执行处决,此祸深重,令人哀痛至极。惟念氏父已受极刑处分,我以父女间的深厚恩义,实在难忍父亲遗体任其暴弃,故拟恳切请求: 恳请恩准将氏父遗体归我认领、收敛安葬,以免父亲暴尸荒野,借此慰藉为人子女的孝心。 临笔书写时,我悲痛流涕,恭敬等候批示裁定。 谨呈 国防部军法局 民众 吴学成 谨呈 密发267 “氏父”是古汉语及近代文书中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在民国时期的官方呈文、书信中较为常见。 “俾”是古汉语及近代书面语中的连词,核心含义是“使、让”,作用是连接前文的请求与后文的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以便、从而”。 在“恩准将氏父遗体归氏认领殓葬,俾免暴骨藉慰子心”中,“俾”连接了“认领殓葬”的请求和“避免父亲暴尸、慰藉孝心”的目的,整句可理解为“恳请恩准让我认领父亲遗体收敛安葬,从而避免他暴尸荒野,借此慰藉我的孝心”。 这个字在民国官方文书中很常见,既简洁又能体现文书的正式感,是传统书面语里连接“行动”与“目的”的典型用词。 临书涕恸伏候”是近代文书中极具画面感的谦卑结语,拆解后含义清晰: - 临书:指“在提笔书写(这份呈文)的时候”,点明场景; - 涕恸:“涕”是眼泪,“恸”是极度悲痛,合指“悲痛得流泪”,直白传递作者吴学成写信时的哀伤; - 伏候:“伏”是俯身、低头,表恭敬;“候”是等候,整体意为“恭敬地等候(上级的批示)”,体现对国防部军法局的敬畏。 整句连起来即“我提笔写这封信时,悲痛得泪流满面,恭敬地等候您的批示”,既藏着丧父之痛,又符合向官方陈情的礼仪。 吴石将军与夫人王碧奎共育有四个子女,分别是长子吴韶成、长女吴兰成、次女吴学成和幼子吴健成。1949年,吴石为了不耽误长子与长女的学业,只带走了次女吴学成和幼子吴健成。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6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