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9: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L$D6月前
当孩子们读懂苦难:《芦花鞋》课堂上的惊喜 “苦难就像冬天里没有棉鞋的脚,冷得发疼却还要继续走路。”这是班上一位同学在学完曹文轩《芦花鞋》后写下的句子。原本以为四年级的孩子难以理解“苦难”这样的深刻主题,但他们的回答却让我深受触动。 《芦花鞋》讲述了青铜一家在艰难生活中相互扶持的故事。我原计划按部就班地讲解内容、分析人物,再引导孩子们理解主题。但课堂上的一个仿写练习,却意外打开了孩子们的心门。 我给出示范:“苦难就像阴天的乌云,暂时遮住了阳光。”没想到,孩子们写得更加真挚动人: “苦难就像妈妈生病时还要给我做饭的样子,让我想哭又想变强。” “苦难就像爷爷手上的老茧,一层层都是看不见的故事。” 原来,孩子们并非不懂苦难,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可能是看到环卫工人在雨中工作,或是想起家人辛苦的样子。他们的理解是具体的、充满感情的,甚至比大人更细腻。 于是,我临时调整了课堂: 1. 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句子,倾听彼此的想法; 2. 讨论“苦难中的温暖”,像青铜一家如何互相支持; 3. 布置观察作业,寻找生活中类似“青铜”的人。 这堂课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单方面灌输,而是和孩子一起发现世界。他们能理解的,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表达的机会,并真诚地倾听。 最后,我想,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知识,更在于让孩子们学会思考生活。而这一次,是他们教会了我:苦难或许沉重,但孩子的眼睛,总能看见其中的光。#课堂实录片段 #当童眸凝视苦难一堂《芦花鞋》教学实践中的意外收获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6: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