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辉8月前
你不必着急成为一个大人 大概十六七岁的时候吧,父亲嘱咐我打电话给一位报社编辑代为转达一些事情。挂线后,我既惊讶又略带喜悦地对父亲说,啊,他竟然称呼我为“马先生”。父亲回应道:“你替我处理正经的事,他把你看成大人,很正常呀。”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叫作“角色期待”。 所谓“大人”,与其说是年纪,毋宁说是期待。期待,可以跟年纪有关,却又不一定有关。你成年了,或者看起来成年了,别人自会期待你的言行举止像个“大人”,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或者倒过来,不该说和不该做的不说不做,大人应有大人的模样、社会共识上的模样,否则,便是孩子气,便是幼稚,便是天真。而这些都不算是好的印象。角色期待当然不限于年龄,任何关系网络都涉及角色,有角色便有身份,有身份便有期待。所以,你要做丈夫该做的事、妻子该做的事、媳妇女婿该做的事、男性女性该做的事、父亲母亲该做的事、上司下属该做的事、老师学生该做的事、善人恶人该做的事、国民公民该做的事……重重叠叠的角色期待像蜘蛛网般把你缠住困住,而你茫然不察,或者察而无所谓,甚至做得非常自在,仿佛天经地义。一旦违逆,往往遭受有形无形的惩罚和压力,别人施诸你身上的、你加诸自己心里的,都逃不掉。 生命很难,难于我们都活在现实之中,不容易也没必要拒绝所有的“成为”期待。可是,若能对“成为”多存一份怀疑和省思,也许,我们的生命有机会变得更丰富、更多元、更立体。 所以,你手里的这本书并不只是一父一母为孩子而写的文章。它更是自我叩问之书。当谈及孩子,文章的本意通常是为了探究生命的各种可能和不可能、各种快乐与伤感、各种前因和后果。这里面的思考和反刍,不仅是对孩子的,亦是对我们自己的。我们如何“成为”父亲母亲,如何“成为”丈夫妻子,如何“成为”人子人女,如何“成为”老师学生……总之,我们真正想写的是,我们如何“成为”我们,以及我们在“成为”过程里所曾感受的挫败、成长、满足、失望,以及我们曾经有过的笑声和流过的泪水。 书中这些的文章,绝非我们的生活总结,因为它们不够全面,而且,更重要的是,生活仍然一直在进行中。它们只不过是我们对生活的思索、记录、分享,且看能否跟读者产生某种联结。读后,就算你不认同或不喜欢,亦是另一种形式联结——至少你读过。 好了,写完了,轮到你了,欢迎你来阅读,“成为”我们的读者。#读书 #大有学问 #好书推荐
00:00 / 05: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11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现代社会到底怎么了?各个平台都能刷到“断亲”“逃离原生家庭”的话题,评论区全是各种附和!读完香港教授、圆桌派嘉宾马家辉的新书《你不必着急成为一个大人》,我才顿悟亲缘困境的真相与解法!他写亲人之间:“许多时候要像对待登门造访的客人,能够保持敬意已很难得。”他写和老母亲相处,“假装聆听”几乎是在财务供养以外所能尽的“孝道责任”了,天下许多母子感情上“恩重如山” ,沟通上却只能“相敬如宾”;他写养育女儿:”两代之间的最基本隔阂,来自“有没有子女” 。她有她的天地,我们只能像老树一样,留在根里等她。如何改变?马家辉说,或许我们可以适当质疑社会对于亲职角色的固有期待!谁规定做父母、自由、丈夫妻子都有哪些标准?做父母不必时时认为自己是关系中的上位者,而是将子女看作是平等独立的个体,尊重他有自己的世界,彼此支持与分享;也诉说了作为父母对女儿的期盼,惟愿他的女孩永葆快乐,如果有一天女儿对人说: “父亲对我的最大影响是教我做一个乐观的人。 ”便心满意足。这本书真的太深情了,字字句句都是爱,很适合两代人共读,每个想要经营家庭、改善家庭关系的人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好书分享 #家长必读 #亲子关系 #社会百态 #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49: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84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