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39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6
有人说他死了,明朝才算真正灭亡 张煌言( 1620—1664 ) ,字玄箸,号苍水,浙江宁波人,明末著名的抗清民族英雄,事迹彰明,史传昭昭。“义帜纵横二十年” ,他于 1646 年与张名振等扈从鲁王入至舟山,被称为“怒海雄师”、“海上苏武” ,曾统兵四入长江,三下闽海,两遇海难,一生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事迹甚多。 1662年12月,监国鲁王朱以海,病逝于金门。张煌言对复明感到无望,遂遣散留剩下来的部队,自己与几个亲信退居南田悬澳(今浙江象山南)孤岛中。1664年7月,张煌言被清军俘获。几天后,张煌言被押往杭州,宁波人民闻讯赶到码头送行的竟有数千人之多。一出城门,煌言下了轿子,向故国,家乡挥手告别,向送行的人们拱手致意。围观的人们都泣不成声。在钱塘江畔,张煌言写下了“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的悲壮诗句,表达了他将为抗清的民族斗争事业而牺牲的决心。到了杭州,清浙江总督再一次劝煌言降清,并保证清廷以兵部尚书原职起用,遭到他严词拒绝。在狱中,煌言大书《放歌》一首于狱壁,歌词有云: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九月七日张煌言在杭州就义时,遥望凤凰山一带深情地说:“好山色!”遂赋《绝命词》,挺立受刑。他的妻子和儿子也在三天前被害了。 煌言生前曾在诗中表示,欲葬杭州西子湖畔,与岳飞、于谦二墓为邻。宁波同乡遂葬煌言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子峰下。
00:00 / 5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聊聊小说《于七的军师》中提到的南明忠臣张煌言以及相关创作思路 大家好,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位历史人物,他就是我在小说《于七的军师》中提到的南明忠臣张煌言。 张煌言并非胶东人,而是来自浙江宁波府鄞县。我之所以要将他写进小说里,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张煌言很有气节,作为明朝臣子,他在清军南下之后坚持抗争近二十年,为“反清复明”的目标呕心沥血,最终壮烈殉国。这种忠贞坚毅的品质,令人钦佩。 其次,张煌言、郑成功曾在1659年发动过进攻南京之役,起初相当顺利,可惜功败垂成。而两年之后的1661年,栖霞人于七又在胶东半岛发动了第二次抗清起义,最终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失败。站在后人的视角,于七倘若能提前两年发动起义,与张煌言、郑成功南北呼应,显然是一个更理想的选择。 真实的历史没有假设,但小说可以适当虚构。我的写作思路,就是将南方的张煌言,通过特定的人物,与北方的于七联系起来。如此一来,就使得于七起义这段历史,不仅仅局限在胶东半岛范围内,而是融合到明亡清兴的历史大背景中。 当然了,对待历史,我们应该秉持敬畏之心。这本小说中虽然有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但总体脉络都是符合真实历史走向的。比如,小说的最后一章,就根据正史的记载,描述了张煌言被清军捕获并最终殉难的经过。 值得一提的是,张煌言殉难之后,被安葬在了杭州西湖之畔的南屏山下,也就是现今西湖太子湾公园附近。接下来这段画面,就带大家看看那里的张煌言墓和纪念他的张苍水先生祠。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6: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0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0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48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22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5: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崇祯十七年,大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煤山自缢,大明亡后来满清入关,25岁的张煌言亲眼目睹了满清扬州十日”的残忍行径,本来书生意气的他一时间走向成熟,毅然投笔从戎,跟随钱肃乐率领义军,走向了抗清的道路。他凭借自己的才能,驰骋宁绍,转战浙东,有力打击清军的猖獗势力。后来,鲁王到达绍兴主持反清事宜,26岁的张煌言深受重用。于舟山建立了复明根据地。在张煌言的带领下,舟山军民顽强抵抗,屡次打败清军的进攻,终究寡不敌众,很快就陷落了,张煌言又带着鲁王投奔了当时在厦门的郑成功。1659年的夏天,他与郑成功联合北征,逆长江而上北伐,打下了芜湖。这是多年来张煌言数次攻打长江最大的一次胜利。临近的州府,一看他的势头,也纷纷改旗易帜,最高峰时,长江两岸有30余座城池处在他的掌控之下。他后来回忆这一仗的凶险:两岸炮声如雷,弹如雨……骨飞而肉舞。这一刻的张煌言,一度以为光复故国有望。然而,胜利来得快,去得更快。张煌言的三千水军能够拿下这么多城池,得益于郑成功的主力部队在南京城外牵制住了清军主力。胜利冲昏头脑的郑成功,认为打下南京如囊中探物,迟迟不发兵攻城,一次次延误战机。在南京城外苦苦等两天了张煌言,很快遭到清军的反击,被迫退居芜湖,本来一片大好的抗清形势就这样功败垂成了。得知张煌言生还浙东的消息后,总督郎廷佐忍无可忍,派兵抄没了他在宁波的老家,拘禁了他的妻子董氏和唯一的儿子张万祺,企图用人质逼迫投降,张煌言不为所动。十几年的抗清生涯,练就了他的“铁石心肠”:至亲可以怀念,但不可以成为谈判的条件。面对清廷的诱降,他声称自己是大明孤臣唯死而已,他身穿大明衣冠,使用大明历法,始终不肯向清廷低头。1661年至1662年,南明反清阵营厄运连连:永历帝朱由榔被绞杀,郑成功在中国台湾去世,鲁王朱以海病逝……郑成功之子郑经全线撤退到台湾本岛,东南的抗清武装,仅张煌言一支独存。 1664年,张煌言因叛徒出卖被执,浙江提督张杰,此前为了抓捕张煌言费尽心机,此刻在衙署里接见张煌言,第一句话就是“等你等得很久了”。张煌言神色从容: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罪。今日之事,速死而已!并在临死前,特赋一首绝命诗:我今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他拒绝下跪,昂首挺胸,坐而受刃,一个张煌言死了,又一个“文天祥”活了! #张煌言 #历史 @DOU+小助手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