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纪实五年《当记忆的河流干涸》 这个视频是我五年前的端午第一次记录家乡的影象,当时我不过是随意拿起了手机,记下爷爷手心的温热,奶奶慈祥的笑容,斛叶香缕缕缠绕着炊烟袅袅,灶膛中火焰跳跃,映照在大山深处……这是我开始用“原乡记忆”这个账号记录故乡的点滴。当时我未曾想到,这平凡之始竟会牵起一条漫长又渐渐迷蒙的旅途。 五年光阴如风掠过麦浪,旧日温馨的田埂上却渐渐空荡。爷爷走了,身边很多长辈也走了,如同风中飘零的落叶,那些曾在我镜头下鲜活、言语中回荡的老人们相继凋零。如今那间老屋沉入一片寂静,灶台冰冷,箬叶空悬,再无人絮絮裹入香甜的糯米。记忆的河流似已干涸,我坐在村里路边,俯视着干裂的河床——那些曾被我视为永恒源泉的熟悉容颜与温暖场景,已然化为风中细尘,无声无息飘散。 我亦不再是当初那个轻松自在的记录者了,如今身为党支部书记,工作的责任如细密而沉重的网,捆束了我的时间与心神。案牍劳形中,我常对月生起怅惘:为那些日渐模糊的面容,为那些无法追回的片段。我执笔踌躇,那些曾经信手拈来的画面,如今却如同被暮色笼罩的山村,轮廓渐渐模糊,细节悄悄隐遁于暗处。 可是,就在那迷蒙的暮色中,我却也看见了未曾想象过的景象。而今,我身处的位置,恰是乡村记忆在新时代流转的枢纽。我记录下的每一帧村容村貌变迁的影像或许都是“原乡记忆”在新时代土壤中萌发的新芽。从前我记录灶台旁温情的絮语,如今我亦在记录整个村庄迈向未来的足音——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地深处不曾间断的心跳。 原来,当记忆的河流表面干涸,并不代表源头已枯。逝去者化作了河床深处不竭的泉脉,我们后来者则要继续以今日的虔诚与担当,在河床之上重新开掘、重新流淌。记忆不仅需要珍藏,更需创造,才能为后来者留下可汲饮的甘泉。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乡村故事,需要我以新的身份、新的视角去重新挖掘和书写。 五年前端午的艾草香,仿佛依旧萦绕在鼻端;爷爷慈祥的笑容,也恍若仍在眼前。 然而生命如同那条奔涌不息的河,故人已去,但生命之流岂会因某一段的枯竭而断流?那被记忆滋养的根系,早已深深扎入了新开垦的土地,在别处悄然涌出清泉。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条河流中承上启下,纵然再拿起手机,却不知方向。 当端午已然再次划过村庄空荡的河湾,我举起的手机里,既有旧日水波的余韵,也映入了岸边新栽的柳色。记忆不在泪水浸泡的过去,而在我们双手续写的笔墨之间。该何去何从,想听听各位朋友的意见和建议。 #原乡记忆
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38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64
国宝“王子午”青铜鼎:千年楚韵的传奇密码 1977年,河南淅川大旱,丹江口水库的水位骤降,河床龟裂。一名牧童在干涸的河床上被“铜角”绊倒,意外揭开了一处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楚国贵族墓葬群。村民上报后,考古队紧急抢救性发掘,在2号墓中出土了7件形制相同大小递减的青铜列鼎,其中最大的一件便是这件“王子午鼎”。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考古界,墓中还伴随出土了云纹铜禁和王孙诰编钟等6000余件文物,堪称是“水下考古的奇迹”。 起初,按照周礼七鼎的陪葬模式,考古队仅知道墓主人可能是一位诸侯,但对这件青铜鼎内84字鸟篆铭文的破译后,却指向了楚国的令尹王子午,他并非是诸侯,却以七鼎的方式陪葬,彰显出了,楚国对周礼的僭越,也暗藏着春秋“礼乐崩坏”的历史暗流。 其通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达200斤,为一起出土的七件列鼎之中最大的一件。它并非是普通的炊具,而是祭祀先祖和宴飨神灵的礼器,象征着权力与等级。刚出土时鼎内还放置有牛骨,再配以长63厘米的铜匕用于取食,体现出了春秋战国时期“钟鸣鼎食”的贵族礼仪。 鼎身的六条镂空夔龙以蜡模铸造,龙身盘曲且口衔鼎沿,龙足紧抓鼎的腰箍,宛若要随时腾空而起,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失蜡法的实物证据。 整个鼎的铸焊技术非常高超,经检测,其使用的焊料含锡量高达98.23%,硬度非常惊人,将分铸的兽角和尾饰与鼎身进行了无缝连接,这一技术在当时领先了世界近千年。#文脉里的中国 #国家博物馆 #青铜器 #王子午青铜鼎
00:00 / 04: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9
00:00 / 19: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