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15: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 #创作者扶持计划 #图说历史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戎狄等外族趁机入侵中原,天下秩序混乱。齐国在齐桓公继位后,迎来了转变的契机。 齐桓公即位之初,任用管仲为相。管仲是位极具远见的政治家,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改革赋税制度,鼓励渔业、盐业发展,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国力迅速增强;在军事上,实行“兵民合一”制度,让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既保证了农业生产,又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在政治上,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使齐国政治清明。 随着齐国实力壮大,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尊王”即尊崇周天子,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攘夷”即抵御戎狄等外族的入侵,维护中原地区的稳定。 公元前663年,山戎入侵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自率军北伐,击败山戎,保护了燕国。随后,狄人进攻邢国和卫国,齐桓公又率军救援,帮助两国重建家园,史称“存邢救卫”。这些举措使齐桓公赢得了中原诸侯的广泛拥戴。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一带)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此后,齐桓公多次以“尊王攘夷”为旗帜,调解诸侯间的纷争,抵御外族入侵,使中原地区在动荡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管仲相齐与齐桓公“尊王攘夷”,不仅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其“尊王”以凝聚诸侯、“攘夷”以捍卫中原的策略,也成为春秋时期霸主政治的重要特征,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历史故事 #原创视频 #历史人物 #中华上下五千年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孔子目睹此景,心怀“克己复礼”“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希望能辅佐一位贤明的君主,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恢复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孔子早年在鲁国为官,曾任中都宰、大司寇等职,政绩显著。但因与鲁国当权者政见不合,难以施展抱负,遂在55岁时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寻求能接纳其主张的诸侯。 他带着颜回、子路、子贡等弟子,先后游历了卫、陈、蔡、楚、宋、郑等十几个诸侯国。在卫国,他曾得到卫灵公的礼遇,但卫灵公更看重他的声名而非治国之策,最终孔子未获重用;在陈国,他居住了三年,却恰逢陈国战乱频发,难以有所作为;途经郑国时,孔子与弟子失散,独自站在城东门,被人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狗”,他听闻后坦然笑道:“然哉,然哉。” 最艰难的一次,是在前往楚国的途中,孔子一行被困于陈、蔡之间,断绝了粮食,弟子们饥饿疲惫,甚至有人病倒,但孔子仍坚持讲学、抚琴,鼓励弟子们坚守信念。他对弟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彰显了在困境中坚守道义的品格。 在列国期间,孔子不断向诸侯阐述自己的主张:强调“仁”是道德的核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礼”,认为通过规范礼仪可以维系社会秩序;呼吁统治者“为政以德”,像北辰一样,让百姓自然归附。然而,当时诸侯更看重富国强兵的权谋与武力,孔子的学说显得不合时宜,始终未被真正采纳。 历经十四载风霜,年近七十的孔子意识到理想难以实现,便带着弟子返回鲁国,专注于整理古代典籍,删订《诗经》《尚书》,编修《春秋》,并广收门徒,传授学问。 孔子周游列国虽未实现政治抱负,但其学说却在弟子的传播中逐渐发扬光大。他所倡导的仁爱、礼义、德治等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与社会,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他也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其周游列国的经历,更凸显了一位理想主义者在乱世中坚守信念的执着与伟大。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