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晨昏线上的"磨洋工" 清晨八点的素里,晨雾尚未褪尽。我把八座的塞纳开出车库,后视镜里映着两个抱着毛绒玩具座在安全座椅的小脑袋。导航屏幕上,Fraser Hwy如一条暗红的血管,贯穿这座正在苏醒的城市。 车轮碾过88Ave潮湿的柏油路面时,记忆突然倒带回2017年的深秋。那时的152St两侧枫树烧得正艳,晨风裹着咖啡香掠过空阔的街道。我常在等红灯时摇下车窗,看松鼠抱着橡果在电线杆间跳跃。而今同样的路口,施工围挡将双车道挤成羊肠,橙色警示灯在薄雾里忽明忽暗,像某种不怀好意的眼睛。 八点零七分,车流在140St的施工路段彻底凝固。混凝土搅拌车蜷缩在围挡阴影里,宛如沉睡的钢铁巨兽。戴荧光背心的工人倚着交通指示牌玩手机,他脚边的安全锥歪斜成多米诺骨牌。我数着仪表盘上的分钟数,忽然想起百年前协和医院的砖墙——那些中国工匠用掌心温度反复打磨的墙砖,在历史褶皱里蜕变成某种黑色幽默的注脚。 "为什么挖掘机在睡觉?"后座传来稚嫩的疑问。我望着挡风玻璃外空转的施工机械,液压臂悬在半空仿佛凝固的问号。围挡上的工程告示被雨水泡得发胀,"2030年竣工"的字样在晨光里泛着潮气。依稀还记得五年前市政府的承诺的是2025。 转进140ST、临时便道时,车载广播正播报天车线路延迟的新闻。碎石在轮胎下发出细碎的呻吟,让我想起去年深冬在故宫修缮现场看到的场景:老匠人用自制工具给琉璃瓦勾缝,雪落在他们发间也浑然不觉。此刻挡风玻璃上,加拿大天天春的雨正斜斜划过,模糊了前方闪烁的箭头指示灯。 下午四点接孩子过程时,施工路段已人去场空。遗落的咖啡杯在围挡缺口处打转,未完成的沥青路面裸露出犬牙交错的钢筋。导航显示绕行84Ave能快七分钟,却在转入辅路时被新设的路障截断去路。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长在工程告示牌上我仿佛感觉,承诺的通车年份要又往后挪了一位数。暮色中的Fraser Hwy成了一条光的河流,刹车灯此起彼伏地明灭,车载时钟跳那个拥堵的小时。恍惚间,我看见百年前北平的砖匠们站在新砌的协和医院墙根下,他们的粗布衣袖沾满砖粉,而监工的怀表链在夕阳里晃成金色的钟摆。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65
为什么国家前途越来越光明,而个人却越来越迷茫? 原因并不是感知错位,而是我们正站在一次历史性的经济断层线上。 一方面,大国的宏观曲线在不断向上——产业升级、科技突破、制造业回暖、出口领跑,这些都是国家层面的“长周期红利”;另一方面,普通人的生活却处在旧周期退场、新周期未完全接住的夹层里。房地产、基建、外贸这三驾马车无法再提供过去那种“高就业、高现金流”的安全感,而高端制造、AI、新能源等新产业虽增长迅猛,却吸纳不了足够多的劳动力,也无法立即把红利分配到所有人身上。 于是,国家和个人的感受出现了罕见的错位: 宏观在上升,微观在下沉;大盘很亮眼,个体却在薄冰上行走。 但这并不是衰退,而是转型必经的阵痛。历史上所有完成产业跃迁的国家,都经历过类似的“迷茫期”。当旧周期还着债、新周期尚在生长时,个体的压力最重、落差感最强。 然而,趋势不会逆转,也不用逆转。大势的方向已经确定,而个人能做的,是在这段过渡期里稳住自己该稳的,调整自己能调整的,让脚下的那一步尽量踏得更实。 宏大的未来和具体的个人,并不是对立面,它们之间隔着的只是一个尚未完全结束的转型周期。冰很厚,但春天已经在暗处开始解冻。#时代变迁 #经济 #宏观经济#政策解读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7: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6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