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1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8
00:00 / 08: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9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欧洲的困局:当傲慢遇上现实 欧盟突然宣布要对150欧元以下的中国包裹征税,德国财长甚至抛出“不想要中国垃圾”的论调,表面是贸易政策调整,背后却暴露了欧洲资本主义体系正在遭遇的结构性危机。 高福利与高成本的死循环 欧洲各国长期维持高福利制度,这本是好事,但伴随而来的是劳动力成本飙升、生产效率增长缓慢。本土制造业生产一双运动鞋成本要50欧元,而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上同类商品加上运费才卖15欧元。资本为了维持利润,只能不断推高终端售价,形成“本土生产→价格飙升→百姓买不起”的恶性循环。欧洲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和低收入群体,越来越依赖性价比高的中国商品维持生活品质。 中国制造成了“出气筒” 讽刺的是,中国跨境电商平台本质上是在帮欧洲缓解社会矛盾:让低收入家庭用得起智能手机、买得起应季衣物、装点得起温馨的家。然而欧洲资本集团无法在价格上竞争,便转向政治施压,把“不公平竞争”“监管漏洞”挂在嘴边,却绝口不提本国零售巨头长期利用垄断地位抬价的事实。德国财长那句“中国垃圾”,恰恰暴露了精英阶层对民众真实需求的漠视——他们宁可指责中国,也不愿承认本土商业模式已经脱离群众。 贸易保护是剂毒药 欧盟试图用关税筑墙保护本土产业,但这治标不治本。举例来说,西班牙一位大学生坦言:“如果Shein的T恤从5欧涨到8欧,我可能少买两件;但要是Zara把价格从30欧提到35欧,我可能一件都不买了。”征税最终成本必然转嫁给消费者,而欧洲通胀压力尚未缓解,此举无异于给底层家庭雪上加霜。更矛盾的是,德国一面喊着“抵制中国货”,一面积极寻求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金融领域的合作——这种“既要又要”的态度,显露出其战略焦虑。 谁在真正推动“脱钩”? 欧洲资本集团的行为模式越来越清晰:高端技术领域要中国开放市场,低端消费领域却想用关税锁国。但全球化浪潮下,这种选择性封闭只会加速反噬。荷兰一家小微电商主抱怨:“我们80%的货品来自中国,如果每个包裹加征2欧处理费,我的小店直接关门好了。”真正受损的,反而是欧洲最需要活力的小企业和普通消费者。 #德国 #欧盟 #快递 #灵感 #灵感创作
00:00 / 0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4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