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位置 第1课时 位置(1) 我将结合课件的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展开说明。 《位置(1)》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时,主要内容为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 “列” 与 “行” 的含义,明确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理解数对的含义并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对位置的初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延伸,既是对前期生活中位置描述经验的规范与提升,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几何图形等知识奠定基础。同时,该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的学习对象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描述物体位置的经历,比如会用 “前面”“后面”“左边”“右边” 等词语描述位置,但缺乏规范的 “列” 和 “行” 的概念,也不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与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充满兴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由于 “列” 和 “行” 的计数方向以及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容易混淆,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和多次练习帮助学生理解。 最新人教版说课资料更新啦!🈶一到六年级全单元课时的全套资料哦!。持续更新中,后续会按具体课时更新说课课件PPT演示内容,点点关注不迷路哦!看看有你需要的吗💗#说课PPT #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 #说课 #位置与方向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
第2课时 位置(2) 我将结合课件的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展开说明。 《位置(2)》是在学生已经认识 “列”“行” 的含义、理解数对概念并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明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含义,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这部分知识是对前一课时内容的延伸与深化,将具体情境中的位置抽象到方格纸中,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坐标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已经掌握了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小学生。他们已经理解 “列”“行” 的概念和数对的基本含义,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将具体物体的位置抽象为方格纸上的点,并运用数对表示,对学生而言是一次认知上的提升,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方格纸中 “0” 的意义以及数对与方格纸上位置的对应关系时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突破。 最新人教版说课资料更新啦!🈶一到六年级全单元课时的全套资料哦!。持续更新中,后续会按具体课时更新说课课件PPT演示内容,点点关注不迷路哦!看看有你需要的吗💗#说课PPT #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 #说课 #位置与方向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第2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 我将结合课件的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展开说明。 “三角形的面积” 是多边形面积单元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教材以 “红领巾的面积计算” 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拼摆等操作活动,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后续学习梯形面积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时内容注重 “转化” 思想的渗透,强调通过动手操作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同时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经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了 “转化” 的基本方法,对图形的拼接、割补等操作有一定经验。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不同类型三角形的转化过程存在细微差异,学生可能在归纳共性规律时遇到困难。 此外,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仍在发展中,对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一关键结论的理解需要直观操作的支撑,且在运用公式计算时容易忽略 “除以 2” 这一环节,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最新人教版说课资料更新啦!🈶一到六年级全单元课时的全套资料哦!。持续更新中,后续会按具体课时更新说课课件PPT演示内容,点点关注不迷路哦!看看有你需要的吗💗#说课PPT #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多边形的面积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