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彩陶舞蹈纹盆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代表性文物,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是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以下是详细介绍: - 基本信息 :盆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为细泥红陶质,大口微敛,卷沿,上腹部弧形,下腹部内收,小平底,内、外壁施赭黑色彩。 -文物故事: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开展工程作业过程中,陆续挖出了不少破碎陶片。起初大家并未在意,但随着陶片越挖越多,其独特的质地和纹路让施工人员察觉到非同寻常,便及时向上级和当地文物部门作了报告。文物部门接到消息后迅速派人抵达现场,经勘察确认此处是一处涵盖新石器时代至魏晋时期的古墓地,考古队随即展开抢救性发掘。在出土的陶片中,有10多块风格特别的碎片格外引人注目,文物专家将这些碎片带回后,精心进行拼接修复,彩陶盆内壁三组手拉手的舞蹈人纹清晰呈现。 - 纹饰特点 :口沿处绘有由斜平行线和弧线勾连纹组成的3组几何纹,外壁饰束带纹,带上饰一周弦纹,带交合处饰一勾状纽结。内壁上部以一组8条平行竖线和叶纹将一周分为3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绘有一组舞蹈人纹,每组5人,手拉手,面向同一方向,动作一致。人物头上似有发辫或头饰垂于脑后,下体伸出一线,似尾饰,舞蹈人纹下饰4条平行线。 - 文化意义 :它是我国首次发现直接描绘原始先民集体舞蹈场景的陶器,对于研究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艺术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有专家分析,舞人可能是在跳图腾舞、狩猎舞或仪礼舞,以祈求生殖繁盛和丰收。 - 艺术价值 :舞蹈纹盆体现了原始艺术家的智慧,其将主要图案布置在内部,使观者能够同时欣赏到完整的图案,这种环形图案的设计可能与巫术仪式相关,预示了中国民族造型艺术独特审美趣味的起源。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马家窑文化 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此彩陶盆呈橙红色。上腹部弧形,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斜向饰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每一组中最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臂膀在不断频繁地摆动的样子。 舞蹈者形象以单色平涂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组舞人绕盆一周形成圆圈,脚下的平行弦纹,像是荡漾的水波,小小陶盆宛如平静的池塘。欢乐的人群簇拥在池边载歌载舞,情绪欢快热烈,场面也很壮阔。关于舞蹈内容说法较多,有认为是远古时期氏族成员在举行狩猎归来的庆功会,跳着狩猎舞;也有认为是氏族成员装扮成氏族的图腾兽在进行图腾舞蹈,舞蹈者头上及身下的饰物,是人们为象征某种动物而戴的头饰和尾饰;更有认为是在进行祈求人口生殖繁盛和作物丰收的仪礼舞等。一般认为舞蹈图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在重大活动时群舞的热烈场面。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