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音乐老师林晓雯站在讲台前,黑板上写着《一二三去台湾》的歌词。 她轻轻哼唱起旋律,教室里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氛围。 “一二三呀去台湾,台湾有座阿里山……”孩子们清脆的嗓音回荡在教室中,但林晓雯心中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童谣。 下课后,一个女孩好奇地问:“老师,阿里山真的像歌里唱的那样美吗?” 这个问题让林晓雯想起了自己的祖父。祖父的书桌上始终摆着一张黑白照片——那是他1949年离开大陆前与家人的最后合影。几十年间,海峡阻隔,思念只能寄托于尺素之间。祖父常说:“台湾有座阿里山,山上的神木,看着两岸的悲欢离合。” 林晓雯决定给孩子们讲述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她讲述了80后音乐人孟煦东创作这首歌的初衷——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到“福州至台北”的远景规划,这让他产生了创作灵感。歌曲中融入的阿里山、日月潭、澎湖湾,都是两岸同胞共同熟知的地理标志,传递着对团圆的热切期盼。 随着讲解的深入,教室里安静下来。林晓雯又讲述了“彩虹眷村”的故事:一位近百岁的老人用画笔将破旧的眷村变成了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吸引了来自大陆、马来西亚等地的游客。这个真实的故事让孩子们看到了两岸之间割不断的文化纽带。 就在这时,教室里一位叫陈浩宇的男生举起了手:“老师,我爷爷也是从台湾回来的。他说,以前台湾的小朋友也会唱‘一二三,到台湾’的童谣。” 下课后,林晓雯站在窗前思索。她想起国台办发言人的话——这样的歌曲反映了两岸民众对实现京台高铁从福建到台北远景规划的美好愿望。一首简单的歌曲,连起了过去与未来,也连起了海峡两岸同胞的心。 “老师,我们还想再唱一遍。”孩子们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林晓雯转身,微笑着点头。歌声再次响起,这一次,更加响亮,更加坚定。透过教室的窗户,歌声飘向远方,仿佛要穿越海峡,抵达那座美丽的阿里山。#00后听红歌 #一二三去台湾 #台湾 #统一 #台湾光复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7
00:00 / 04: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粉笔灰里的童年印记》🌷 三尺讲台育桃李,粉笔无言写春秋。 教学相长两欢忭,乡村学校无大楼。 🌷《粉笔灰里的童年印记》🌷 深谙那黑板是一方深褐的田, 比喻这白色粉笔是春播的棉。 老师的手在讲台上,挥舞成风, 无数次地讲解知识,动之以情。 点播了拼音、数字、诗句等知识真谛, 多少粉末簌簌地落进我们童年晨光里。 将复杂性难题化为生动有趣故事,而以欢声笑语矣, 犹如星星闪烁在我们仰起的脸蛋,而以喜气盈盈兮。 有时是红色粉笔勾勒出自己的惊叹, 它在圈住错题之际,也圈住鼓励与期盼。 有时是黄色粉笔勾勒山河轮廓线景, 我们跟着独特线条攀上中华五岳之顶峰。 而绿色粉笔在此田字格里分行摹写, 让汉字站成整齐的队列而沐晨光洗礼也! 忆往昔,粉笔头是藏起来的宝贝; 如今,眼里满含童年的美好回忆。 课间时间,可以在地上绘画出方格; 简单棋盘,韶华书写跳转韵味十足。 指尖沾着白灰点点,宛如落了层霜; 然则不嫌脏,却把知识的温度捂得滚烫。 时隔多年后,总想起蓝天浮云飘荡; 稚童时代,我们的愉悦认知能力甚为强。 既落在课本,也落在记忆的窗; 风乍一吹,就能扬起满室书香。 感喟老师鬓边,悄悄染白的时光; 若干年后,依然铭记杏坛哲思堂。 (撰诗人:陈怨蜚老师) 🌷🌷🌷🌺🌺🌺🌸🌸🌸 🥰🥰🥰🌟🌟🌟🍀🍀🍀 🪻🪻🪻🫶🏻🫶🏻🫶🏻💐💐💐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