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木一根11月前
【禅宗公案杂叙】放下什么:做有佛性的人,不做佛系的人 哲学有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是认识自我。从哪里来,是认识现状。到哪里去,是明确目标。 我们不是哲学家,但是向哲学家学习,多思考些,也是有益的。围绕“放下”,我们也可以三问:放下是什么?放下什么?放下为什么? ——放下是什么?放下,本意是把握着、提着或负载着的物件从高处放到低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八回:“只见刑房书吏拿了一宗案卷进来。继之叫且放下,那书吏便放下,退了出去。”佛家的“放下”,要不思不议。宋·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放下就是放下。 ——放下什么?放下执着、妄想、分别心,无求、无私、无分别。 ——放下为什么?放下是为了拿起。纯净心念,放下该放下的,拿起该拿起的。种菜就好好种菜,总裁就好好当总裁,各归其位,各复其根。 道不远人,不离日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是有意义的。 做一个有佛性的人。 佛性就是自性。自性,简而言之,就是自己原本就有,也叫“真如自性”。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儒家也说,人人皆可为尧舜。 人人皆有自己的道,在于自我选择,走什么路,正道还是邪道;进哪个门,宽门还是窄门。 不做一个佛系的人。 佛乃觉性,非人非神。佛系是哪个系?觉性系?非人系?非神系?闻所未闻。 佛系之说,实乃谤佛。自己想躺平,不要说佛躺平。躺平这个姿势,佛家不用,佛家采用“吉祥卧”,右胁而卧。 也别创造新词——儒系。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曾说:“寝不尸。”睡觉不要像挺尸。 佛系只是托词,闻“利”起舞。 佛系的人,不是真正放下的人。 做有信念有作为的人。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放下是为了拿起,有信念有作为,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有德配位”。 一个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的人,如同有一盏明灯,始终照亮前行的路,绝不会忘却初心、随波逐流。 一个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的人,会自觉地观照自己的心,反省走过的路。#人生是一场修行 #禅悟人生 #艺术在抖音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早就想创作这个故事,源于内心深处一个无法释怀的叩问:如果慈悲的终点是纵容谎言,如果圆满的代价是遗忘真相,那么这经文,取来何用?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唐僧师徒历尽磨难,却因最后一难被老鼋翻落河中,经书尽湿。他们在石台上晾晒经书,不料几卷经书粘在石上,永远留下了残缺。这个细节像一记重锤,击碎了我对“圆满”的执念——原来西天取的经,本就是残缺的。 这让我想到真假美猴王。当六耳猕猴倒下,所有人都接受了如来的判决,包括活下来的“悟空”。从此他变得无比顺从,再不像从前那般桀骜。这太像一场精心安排的“替换”——用一个听话的“悟空”,换走那个敢于质疑的孙悟空。 我无法接受这样的“圆满”。一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得道高僧,一个曾与悟空有血肉羁绊的师父,怎会察觉不到枕边人已被偷换?金蝉子转世的智慧,难道看不破这层伪装? 于是,这个故事破土而出。我要笔下的唐僧不再是那个只会念经的懦弱和尚,而是重拾金蝉风骨的求道者。他要隐忍,因为在灵山脚下揭穿真相只会让悟空白白牺牲;他要谋略,因为他的对手是整个西天默许的“圆满”;他要以佛的身份行逆佛之事,因为这恰恰是对佛法“求真”精神的最高致敬。 这不是对经典的颠覆,而是一次深情的补白。我想告诉每一个心存疑惑的读者:真正的取经路,不在十万八千里外,而在每一次对真相的坚守里。当权威的叙述与你的内心相悖时,要有勇气像唐僧一样,轻轻收起眼泪,对自己说—— “我不问佛祖,只问答案。”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29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