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1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3: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5: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敬茗1周前
@佛说父母十重恩的原文内容如下: 第一、怀胎守护恩。颂曰:“累劫因缘重,今来托母胎。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罗衣都不挂,妆镜惹尘埃。”(注:部分版本为“月逾生五脏,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罗衣都不挂。”) 第二、临产受苦恩。颂曰:“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注:部分版本为“朝朝如重病,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含悲告亲族。”) 第三、生子忘忧恩。颂曰:“慈母生儿日,五脏总开张。身心俱闷绝,血流似屠羊。生已闻儿健,欢喜倍加常。喜完悲还至,痛苦彻心肠。”(注:部分版本为“慈母生儿日,五脏总张开。身心俱闷绝,生已闻儿健。欢喜倍加常,喜定悲还至。”) 第四、咽苦吐甘恩。颂曰:“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注:部分版本为“吐甘无稍息,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但令孩儿饱。”) 第五、回干就湿恩。颂曰:“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干。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恩怜恒废枕,宠弄才能欢。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注:部分版本为“两乳充饥渴,恩连恒废枕。宠弄才能欢,但令孩儿稳。”) 第六、哺乳养育恩。颂曰:“慈母像大地,严父配于天。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挛。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注:部分版本为“覆载恩同等,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挛,诞腹亲生子。”) 第七、洗濯不净恩。颂曰:“本是芙蓉质,精神健且丰。眉分新柳碧,脸色夺莲红。恩深摧玉貌,洗濯损盘龙。只为怜男女,慈母改颜容。”(注:部分版本为“本是芙蓉质,精神健且丰。眉分新柳碧,恩深摧玉貌。洗濯损盘龙,只为怜男女。”) 第八、远行忆念恩。颂曰:“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注:部分版本为“子出关山外,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 第九、深加体恤恩。颂曰:“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男女暂辛苦,长使母心酸。”(注:部分版本颂文较长,包含“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等内容) 第十、究竟怜愍恩。颂曰:“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佛陀没有让我们抛弃财富 学佛人一味看破金钱也没有必要,作为在家人,通过正当途径积累一些财富也是允许的。 佛陀在《杂阿含经》和《善生子经》当中都说:金钱可以分为四份,第一份作衣食用,第二份和第三份作投资营利用,第四份作储蓄应急用。 可见,佛教并不要求所有农业、商业、工业,乃至正常的生活全部停止,所以,广大在家学佛人也不用害怕。 当然,有些工作、生活与造恶业有关系,这是需要远离的。若自己从事的行业与造恶业有关系,又不能离开,那就尽量不要亲自去做。 比如杀害众生等,心里也不要去随喜,这样自己就不会得到所有罪过,因为杀生等要具足四个条件才会成为究竟的恶业。 之前,我遇到一些在宾馆工作的人,通过学习佛法,他们很苦恼、很伤心,因为在宾馆里面有时会造恶业。 后来大家在探讨的过程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若为了自己的生活,以及对员工负责任等,自己不得不在宾馆工作。 但自己并没有亲自去杀害等,也没有作随喜,心中还产生怜悯心,也不会得到所有罪过。当然,也不敢说绝对没有罪过,因为因果只有佛陀了知。 话说回来,在财产这个问题上,佛陀并没有让我们将所有财产或财富全部抛弃,因为我们不可能像蚯蚓一样,天天吃土就可以了。 尤其作为在家人,若不赚钱养家糊口,生活就没办法过下去。 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佛教不理解,并不是因为佛教有过失,完全是社会舆论错误引导等原因导致的。 比如宗教刚刚开放时,中国有几部比较出名的电影演出家人,说他们在走投无路时被迫出家,还有其他传媒也这样宣传。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在生活中受到刺激和挫折,实在没办法时才会出家。 总之,在钱财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了知,佛教的思想非常广阔,它既赞叹以财富积累资粮的功德,又呵斥用财富造恶业的过患。 佛陀在《大乘宝云经》中讲:“以财物利益事,摄受众生。”意思是说,我们在有了钱财时,可以承办种种善事,可以摄受很多众生。 所以,很多人认为:有了钱财后特别痛苦,要马上放弃,这是需要观察的。当然,在有了这样的因缘后,行持善法、积累资粮很重要。 我看到有些人,财富全部没有用在社会上,一辈子都成为钱财的奴隶,这是不合理的。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