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8
00:00 / 18: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3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7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1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0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惊喜自然发生——《太阳》教学随想 今天讲授五年级上册《太阳》一文,本是常规的说明文教学,却因“偷懒式”放手,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惊喜。本单元的核心要素是引导学生借助资料、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而学生此前已接触过基础说明方法,这让我萌生了“彻底放权”的想法。 课堂伊始,我没有逐段分析,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寻找太阳的特点。不出所料,孩子们很快精准提炼出“距离地球远”“体积大”“温度高”三大核心特征,还异口同声地回应“作者说得特别明白”。紧接着,我顺势追问“作者靠什么把特点说清楚的”,学生们带着问题再读文本,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便被一一发掘,整个过程无需我过多引导,孩子们的自主探究欲被完全点燃。 课前我曾布置过查阅月球资料的任务,却刻意隐瞒了用途,此刻正是“趁热打铁”的好时机。在学生掌握《太阳》的说明逻辑后,我提出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仿照课文介绍月球的特点。课堂瞬间变成了合作探究的乐园——小组长牵头分工,有的整合资料,有的梳理特点,有的琢磨说明方法,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我仅在教室里轻轻踱步,偶尔回应孩子们的求助,更多时候是作为旁观者,见证他们的思考与碰撞。 孩子们对数字的敏感度不足,比如不清楚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该如何具象化,不明白月球体积小该用什么事物作对比。这时,他们主动想到求助豆包老师,通过查询获取精准数据和生动类比,原本模糊的认知变得清晰直观。当各组陆续提交仿写片段时,我着实被惊艳到了:有小组用“月球距离地球约38万千米,相当于30个地球排成一排”这样的对比凸显距离,有小组用“月球体积仅为地球的1/49,相当于一个篮球与一个乒乓球的差距”诠释大小,准确的说明方法、清晰的逻辑条理,完全契合了本单元“把事物介绍清楚”的作文要求。 这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懒”,实则是给学生留出成长的空间。当我们放下“满堂灌”的执念,把课堂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消化知识、运用方法,不仅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更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太阳》的学习尚未结束,但学生们已然通过仿写月球完成了作文的初步实践,这种“学用结合”的自然生成,远比刻意的作文训练更有成效。原来,最好的教学,莫过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惊喜在放手后自然绽放。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