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
圣经山摩崖石刻是金元时期重要的道教遗迹,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的重要见证。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 石刻由来 据最新研究成果,圣经山摩崖石刻中的《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刻石,是由元代全真道士王志真与王道久、朱道明等人共同主持,于延祐七年(1320年)初夏五月十五日完成刻制。当时全真道在昆嵛山地区发展兴盛,有着浓厚的文化环境,这为刻经事业提供了推动力。 经文内容 《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刻石:位于圣经山主峰海拔385米处的一块长约15.6米、高约6米的巨石上,此石状如新月,俗称“月牙石”。石之阳面随其凹凸阴刻着《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分《德经》和《道经》,共刻字约6000余,每字大小为6厘米左右,颜体楷书,略带魏体风格,竖排成行。起始主标题“太上老子道德经”、中部“老子德经卷下”和经末“老子德经卷终”三处字径约17厘米,正文部分字径约10厘米,部分经文因年久风化,加上石花覆盖已经模糊不清,但大部尚可辨识。 “圣经山”摩崖石刻:在月牙石以西3米处,有一高3米、长4.2米的巨石,上刻“圣经山”三个大字,字径约50厘米,下刻一片文字约700余,因风化已难以辨认,推断应有文字刻写的时代和说明。 这些摩崖石刻见证了道教全真派由发展到壮大再到衰落的历史,为研究道教全真派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元代的文化艺术史也具有重大意义。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青木辉8月前
《黄陵寺摩崖造像》 位于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袁市镇黄陵村,村子因黄陵寺而得名,此处有摩崖造像3龛42尊,石刻题记7幅,另有岩墓4座,分布在黄陵山的南崖和东崖。据旧县志记载,“黄陵寺系宋淳熙年间建造,在治南五十里,悬岩佛像甚多,高者长丈余,镂刻俱极端严,传为鲁班遗迹”。1991年版县志则记为“宋淳熙壬寅年,在龙桥乡黄陵山创建黄陵寺,《黄陵寺至圣会焚献碑志》《黄陵寺记》记有石刻及摩崖造像40尊”。现存古寺庙遗迹和宋明时期的3龛造像、7幅古人题刻及4座岩墓,造像及石刻均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当地人讲述,黄陵寺原有“金碧辉煌的山门”、三大殿和左右厢房等建筑,寺后山顶有经楼。虽然现在古建筑已不见踪影,但山顶巨石地面上和悬崖绝壁上随处可见人工打凿的孔洞,可见当年寺庙佛殿规模之大。 此处最引人瞩目的还是一龛三尊立式大佛,崖下路边有一石碑名《陵山记》,有字样为“顶有古碧稽井铭,创自宋淳熙壬寅”“谨书此以记岁月……”,从碑记文字看,黄陵寺摩崖造像最早开凿于宋代,完善于明清。从碑边小路拾级而上二三十米,即至黄陵山摩崖的垂直岩壁下,面积约500平方米。抬头仰望可见造像和石刻,共有3龛计42尊。最大一龛造像规模宏大,有上下两横排,上17尊,下18尊,共35尊。上排正中为释迦牟尼坐佛,左右各站立一尊,两边还各有8位立佛。保存最为完好的是一龛五尊金刚座造像,石像服饰线条飘逸,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如今,慕名到黄陵寺打卡参观游览的人越来越多,当地政府也对其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和管护。黄陵寺村抓住这个发展机会,通过整合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新村,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文化示范村。#上热门 #历史#文化#艺术#石窟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7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九日山摩崖石刻 在福建泉州,晋江之畔,有一座不高的山。它没有险峻奇峰,却承载着千年重量;它看似沉默不语,却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这里,是九日山。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一座被时光雕刻、被历史浸透的露天博物馆。重点一:祈风石刻——世界唯一的航海纪念碑。若论九日山之魂,必是那遍布山间的77方摩崖石刻。它们并非寻常题字,而是宋代“祈风仪典”的官方档案。想象一下,在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各国商船云集。每当春夏信风起航与秋冬信风归航之际,泉州郡守、市舶司官员便会率众登临九日山,举行盛大的“祈风祭典”。他们向海神虔诚祷告,将事由、时间、参与者,一笔一画镌刻于山石之上。这些冰冷的石头,因此有了温度。它们是 “石头上的《清明上河图》” ,是古代中国拥抱海洋、开拓丝路的铁证,也是全世界唯一为航海事业设立的石刻群。站在它们面前,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祈风祝祷,看到万国商船正蓄势待发,驶向浩瀚的海洋。重点二:海丝起点——风起帆张的古老代码。九日山的祈风石刻,直接印证了它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至高地位。风,是古代航海唯一的动力。掌握了风,就掌握了贸易的命脉。九日山的仪式,是为整个东西方贸易巨轮按下启动键。这里,是帝国的祈风圣地,是世界贸易链条的源代码。它见证了中国如何从陆地走向海洋,如何将丝绸、瓷器、茶叶与世界的香料、珍宝相连。重点三:名士风流——跨越时空的文化交融。九日山的历史,远不止于宋代。自晋代衣冠南渡,士人每年重阳在此登高,故名“九日”。它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高僧大德:唐朝的姜公辅、秦系,在此隐居,留下“姜相峰”的佳话,是失意文人的精神桃源。延福寺,香火千年不绝,是海上丝路带来的佛教文化交流与繁荣的见证。祈风仪典本身,更是儒教官方礼仪与民间海神信仰的完美融合,展现了古代中国包容并蓄的文化气度。结语:九日山,不高,但足以让你仰望千年。它不用秀美风景取胜,而以深沉历史动人。来这里,不是为了爬山,而是为了“读石”。触摸那些斑驳的字迹,你触摸的是一段风帆时代的辉煌记忆,是一个民族向海而生的雄心壮志。登九日山,读一页石头上镌刻的海洋中国。
00:00 / 18: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贤令山 位于广东清远市阳山县城北郊。 因韩愈被贬任阳山县令时推行仁政、开化知识与发展经济,被尊为“贤令”,此山以纪念之,得名贤令山。 山上著名的“摩崖石刻”历经八百多年仍保存良好,为广东四大摩崖石刻之一。 贤令山上的北山古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寺内墙壁嵌有宋书法家米芾草书“且看山斋”、韩愈手书“鸢飞鱼跃”、文天祥的“忠孝廉节”等唐宋明清碑刻,字体遒劲,世所罕见。 此外,还有朝阳洞、千岩表、元帝殿、三元祠、水帘洞、韩文公读书台等景点。 北山古寺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门内放生池上筑金水桥,过桥即为二楹的元帝殿,殿右为三元祠,左为七贤祠,祠内墙壁嵌有宋书法家米芾草书“且看山斋”等唐宁明清的八件碑刻,字体遒劲,世所罕见。 三楹右为文昌祠,中为观音阁,左为读书松桂林。四楹为大雄宝殿。 三元祠 元帝殿右边为三元祠,祠内墙壁嵌有宋书法家米芾草书"且看山斋"、韩愈手书"鸢飞鱼跃"、文天祥的"忠孝廉节"等唐宋明清的8件碑刻,字体遒劲,世所罕见。 朝阳洞 贤令山西南面,洞中钟乳银柱,每当旭日东升,朝阳直射洞内,小漫游洞中,那离奇景色,别有一番情趣。 千岩表 山峰顶形似鹰头,雄峰石壁上有韩文公楷体手书千岩表三个大字,另有两行小字:“万石之中,巍然雄尊。与岁寒君,心契无言。”诗人自比石峰,高洁情怀,一泻无遗。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历经八百多年仍保存良好,有唐至清代的石刻,其中打字岩的石刻有韩愈“鸢飞鱼跃”草书题刻,笔力遒劲。另有宋绍熙元年(1190年)阳山令张本中的楷书《皇宋圣传颂诗并序》,古劲遒秀,是广东杰出的宋刻,为广东省罕见的珍稀古迹,在中国摩崖石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与潮洲葫芦山、肇庆七星岩和英德南山并列为广东四大摩崖石刻。 水帘洞 水帘洞坐落在贤令山中,洞高十余米,飞流直下,像一幅珠帘遮蔽洞口,故名“水帘洞”。洞东西贯通,游人可以从洞侧迂回而进。洞内钟乳高悬,滴泉叮咚。 韩文公读书台 相传韩愈闲假时常在此读书,因而后人建亭纪念。 内竖立着明弘汉十二年(1499年)镌刻的韩文公半身线条像,是广东省仅存的韩文公碑刻像。 #文化旅游 #旅游景点 #历史 #旅行 #旅行推荐官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0
00:00 / 0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