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解码三星堆:都城建设的"水智慧"与城市营建 各位朋友好,我是汪微。提及三星堆,人们往往惊叹于青铜神树的诡谲、黄金面具的璀璨。但今天,让我们聚焦古蜀都城更关键的文明内核:3000多年前,古蜀人如何以水为笔,在成都平原书写世界级都城的生存智慧? 选址:冲积扇上的"黄金平衡" 成都平原是龙门山与龙泉山夹持的冲积扇走廊,三星堆坐落于湔江冲积扇前端的河间台地——这是古蜀人"水文测算"后的最优解。上游600米等高线以上区域坡度陡(3‰-5‰)、洪水势能强,下游金堂地势低洼易涝,而500-550米等高线区间的三星堆,既避开了山洪直冲,又远离洪涝洼地。水源选择更显智慧:近在咫尺的马牧河因泥沙淤积、改道频繁被弃用,而鸭子河汇集山区稳定溪流,水位波动小且坡度仅0.8‰,与现代供水管道设计惊人相似。 遗迹:城墙壕沟的"治水密码" 三星堆的宽厚城墙与壕沟,实为防御与水利的双重系统。工匠采用"沟墙一体"工艺:深挖壕沟取土筑墙,外坡1:1.5、内坡1:1的设计既抵御冲刷又便于通行。西城壕1.2米厚的冲淤沙层印证其泄洪功能。更精妙的是"内外壕搭配":外壕低地势导流洪水,内壕高地势通过陶制水管(直径15-20厘米)输水,月亮湾小城的内外壕1.5米高差配合水闸,实现旱季蓄水、雨季泄洪的"海绵城市"效果。城西北的鸭子河汊流与"之"字形生活水渠,共同构成网格化水网。 水网:迭代生长的"活态系统" 三星堆水网随城市发展不断升级。早期(前1800-前1600年)以月亮湾小城为核心,环形内壕控制蓄水量满足2000人需求,外壕仅作防洪通道。晚期(前1600-前1200年)东城墙东延形成"回"字形结构,供水系统实现三大突破:15米宽主水道日供500立方米,仓包包小城三层砂滤净水,8米宽东水门兼具防洪航运功能。清代倒流堰与现代灌溉渠的走向,印证了古蜀水网坡度设计的科学性。 启示:超越时代的生态哲学 三星堆水系统体现"顺应自然"的智慧:选址遵循"高不过洪、低不惧涝",与当代海绵城市理念契合;"蓄排结合"设计与新加坡NEWater系统异曲同工;分级水闸技术启发现代智能水务。成都天府新区借鉴其布局,将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升至200年一遇。 三星堆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高度,在于读懂大地密码,在敬畏中实现共生——这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终极密码。#风水 #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考古 #三星堆遗址 #古蜀
00:00 / 1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1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