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yang9月前
#星际穿越 史诗级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的“库珀空间站”是墨菲.库珀通过接收父亲从黑洞内四维立方体中传回的引力量子参数,成功破解引力方程,让人类拥有控制引力的科技能力,从而让在地面建造的巨型空间站可以轻易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太空,可惜影片中并没有正面描绘“库珀空间站”的宏伟外观和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太空中的壮观场景,或许导演诺兰已把所有预算都用在展示“耐力号”飞船、黑洞和虫洞的特效上了,“库珀空间站”就只能留给广大科幻迷去脑补了。 根据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对“库珀空间站”的有限描述,想象了“库珀空间站”从0号机到后几个迭代机的版本出来,有机会逐一发布分享,本次先发布一款基本忠于电影描述的“库珀空间站-0号机”的想象图:“库珀空间站-0号机”整体外观是一个直径约3公里、长约8公里的巨型圆筒状飞船,空间站外壳是深灰色的光滑金属。整个空间站分为前段、主体、后段三个舱段,功能大致如下: 空间站前段的透明穹顶是由高温等离子态的能量护盾构成,可以保护空间站免受前方星际尘埃的袭击,透过透明穹顶,空间站内可以看到空间站外面壮观的太空景色,空间站外也可以看到空间站内风景如画的居民区。 空间站主体是长约7公里的圆筒状舱体,这里是空间站的居民区,占整个空间站总体积的80%以上,居民区被建造成一个如同地球自然生态环境一般优美的密闭空间,因为居住区是个巨大的圆筒状舱体,所以这里的地平面看起来象是被卷曲的圆筒一样,各种人造景观和生活设施如:小土丘、池塘、植被、运动场、学校、住房等均沿着圆筒状地面的坡度而建,借助空间站产生的人工重力场,所有的人造景观和生活设施均被束缚在圆筒状的地面上而不会倾侧或倒塌,空间站内的居民在这个高科技打造的居住区生活就如同在地球上生活一样舒适。为了让居住区中的居民感受到与地球一样的重力,根据向心加速度公式a = ω^{2}r,这个直径约3公里的圆筒状舱体的自转速度至少需要1.29分钟/圈的转速才能达到。当然了,既然那时的人类已经拥有控制引力的科技,即使不借助空间站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产生重力也是可以的。 空间站后段是由核聚变反应堆能量输出中枢和反引力发生装置组成,从空间站后面看,可以看到尾部的反引力发生装置由多个同心圆环嵌套在一起相互逆向旋转,发出耀眼的蓝色光芒;在直径约3.5公里、高1公里的舱体内有六个核聚变反应堆,足够为反引力发生装置和整个空间站提供强大的能量来源。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5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1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00:00 / 1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7: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1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7: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人类宇宙扩张时间线(超通俗版) 就像玩闯关游戏一样,咱们按时间一步步推进,每个阶段有明确目标,到点验收成果,不搞复杂术语,一看就懂! 0-10年:搭框架、定规矩(基础中的基础) - 做什么: 1. 成立“全球宇宙探索联盟”,就像成立一个“宇宙探险总指挥部”,定好大家都要遵守的基本章程 2. 组织各国专家商量星际资源分配规则,明确“月球、小行星不是谁家的,是全人类的” 3. 启动基因技术和核聚变能源的基础研发,同时开始制定基因改造生物的安全规则 - 花多少钱:总共大概300-500亿美元,主要用来组建联盟、定规则、启动初期研发 - 要注意:防止大国说了算,重要规则得大多数国家同意才行 11-20年:搞研发、做测试(练基本功) - 做什么: 1. 基因技术:在实验室里搞定低重力/高辐射适应的基础方案,开始地面模拟测试 2. 核聚变:争取让核聚变反应堆稳定发电超过1000小时,迈出“能源自由”第一步 3. 激光通信:攻克大功率激光通信设备的核心技术,为后续建通信链路做准备 4. 联盟发力:出台星际探索的整体规划和技术标准,至少150个国家认可资源分配规则 - 花多少钱:总共大概1000-1500亿美元,大部分投在技术研发上 - 要注意:基因技术只优化生存能力,不搞“超级人类”,避免大家反对 21-30年:小范围试用、建平台(初步实战) - 做什么: 1. 基因技术:找少量宇航员在太空舱里试用适应方案,同时搭建全球统一的基因改造生物检测平台 2. 核聚变:开始尝试把核聚变设备做小,目标是能适配地外基地 3. 激光通信:启动“地球-月球”激光通信链路建设,争取速率达到10Gbps 4. 资源开发:启动月球开采试验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先搞小规模勘探 - 花多少钱:总共大概1500-2000亿美元,平台建设和太空试验花钱较多 - 要注意:太空试验全程公开,成立监督小组,避免伦理争议 31-50年:标准化落地、扩范围(能力成型) - 做什么: 1. 基因技术:形成成熟的太空适应方案,宇航员在轨健康风险降低60%以上 2. 核聚变:小型化设备通过测试,能满足地外基地用电,开始大规模推广 3. 激光通信:“地球-月球”激光通信链路稳定运行,中断率低于0.1%,同时测试深空传输效果 #宇宙文明#灵掌者#未来展望#意识体#文明进阶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我们错过了大航海时代,绝不能再错过星际时代! 从“东方红”到“空间站”,中国人的飞天路,是一部写在苍穹的热血史诗。 【白手起家,筚路蓝缕】 (1956-1970) 1956年,钱学森归国,中国航天事业艰难起步。在一穷二白的岁月里,前辈们用算盘计算着通往宇宙的轨道。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那首响彻太空的《东方红》,向世界宣告:中国,来了! 【载人飞天,圆梦苍穹 】(1999-2003) 从无人飞船到载人飞行,我们走了多年。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千年飞天梦,终得圆满! 【嫦娥奔月,北斗指路】 (2004-至今) 嫦娥工程:从绕月落月,到嫦娥五号月球“挖土”归来,中国人的足迹正迈向月球更深处。 北斗系统: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中国的“千里眼”遍布全球。 天问探火:“天问一号”一次完成“绕、着、巡”,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 【天宫建成,叩问深空】 (2021-至今) 中国空间站-天宫,在轨组装完成!这是我们在太空的“家”,是通往更远深空的起点。从几十年前仰望星空,到今天常驻天宇,几代航天人的接力,铸就了这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星辰大海。 <六百年前,我们错过了蔚蓝的海洋> <六百年后,我们正全速驶向星辰大海> #中国航天 #空间站 #航天 #中国人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8: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1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