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73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太白山:秦岭之巅的冰雪仙魄 仰望秦岭龙脊上那抹终年不化的银冠,便知太白山到了。这座海拔3771.2米的巨嶂,不仅是陕西的屋脊,更是中国南北地理分野的界碑。其名暗藏星辰密码——相传太白金星坠此成峰,《录异记》中飘渺的“太白山精”传说,在第四纪冰川凿刻的角峰与冰斗湖间找到了凭据。 生命的天梯 自山脚攀援而上,仿佛踏过华夏大地的年轮。500米处的栓皮栎林尚带着关中平原的暖意;行至1500米,红桦树皮如褪落的金箔铺满小径;待到2800米寒温带,冷杉林在雾中显露出侏罗纪的苍郁。及至雪线之上,独叶草在岩缝间舒展着亿万年不变的叶脉,太白红杉以扭曲的枝干对抗罡风——这座垂直落差3000米的“天然基因库”,将七重气候带浓缩成一步一重天的生态史诗。 冰川的遗嘱 登顶之路是朝圣洪荒的仪式。拔仙台下,石海如凝固的黑色波涛,第四纪冰川搬运的漂砾静卧成地质奇观。在3590米云端,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三颗冰蚀湖蓝得令人心颤,盛夏时节依然浮着碎冰。忽见云海翻涌,日光穿透水汽幻化七彩佛光,方悟“太白积雪六月天”这关中八景之首,原是天神铺展的素宣。 人文的雪泥鸿爪 拔仙台凛冽的风中,依稀可闻封神之战的铮鸣。相传姜子牙在此册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乱石阵间似有打神鞭的余响。唐代太白庙的残垣下,药王孙思邈采药的竹篓仿佛还挂在崖柏枝头。诗仙李白曾在此举手揽月,留下“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的绝唱;东坡泼墨处,千载烟云仍晕染着青崖。 生灵的秘境 冷杉林深处,金丝猴的金毛在晨光中流泻如熔金;箭竹林沙沙作响处,大熊猫正嚼着新笋;羚牛群踏过溪涧时,惊飞了林麝——这“秦岭四宝”的乐园,亦是《本草纲目》记载的“药山”。山涧奔涌的黑河与石头河,携着桃儿七、太白米的药香,一路润泽八百里秦川。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神奇大山在山峦迭翠的秦岭西段北麓,有一座形“如农家积麦之状”的山,叫麦积山。山不高只有142米,但抬头仰望,给人震撼力十分强烈。孤峰绝壁,在悬崖绝壁上有221个洞窟,密如蜂窝,栈道飞架,如凌空穿云,在栈道上走的游人只能依稀可见,连杜甫也望窟兴叹“乱石通人道,悬崖置屋牢”。公元4世纪,后秦皇帝姚帝推崇佛教,强掠鸠摩罗什到长安翻译佛经,并组织人在麦积山开凿石窟塑像。姚兴祖籍陇西,因而开窟塑像有修家庙的性质,同时长安周边无适合崖体,麦积山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称,适合佛合清修,当时著名禅僧玄高昙弘300僧人在此禅修。麦积山石窟当时属于皇家工程,按鸠摩罗什译经思想修建,北魏至北周鼎盛,后至清各朝代均有开凿修缮。很难想象,面对如此绝壁,古代工匠缒绳而下,用简陋的工具千锤万凿,开出了一个个洞窟,而用于修造栈道的木材取材于南面香积山,故当地流传“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山)”。麦积山石窟与龙门石刻、敦煌壁画不同,它是石胎泥塑,用木头搭架,裹有芨芨草,用掺有米桨的粗泥细泥塑身,再用彩绘描身,形成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象。 沿着栈道往上走,首遇“东崖大佛”一佛二菩萨,有五层楼那么高,据说象征着西方三圣,我仰头瞻望佛像宝相庄严,佛光应该能照到我这个俗人身上。在其它洞窟,多数只能隔着铁丝网窥视,有的塑像经历千年岁月有点老旧,有的残缺,对于佛像的各种形态,只因佛行浅浅,说不出一二来,更不用说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他,有艺术造诣的人是这样评论塑像形态:北魏后期秀骨清像,西周俊秀清朗,北周珠圆玉润,隋唐饱满圆润,用我的审美水平来看,只能看懂服饰的不同。有人说121号洞窟小沙弥的笑不同角度可看到不同的笑,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有人说4号洞窟来自飞天散花典故的“散花楼”,它的楼是把木头房子嵌入悬崖,这些我都无法身临其境去体检。在半山腰能看远处云淡雾薄,低头看众多游客匆匆而来,仰头看一线游客奋力登顶,我用三千弱水取一瓢来安慰自己。我读不懂它,我也无法读懂它,我只能感叹:岩壁低吟,水滴诉古。千年时光,天地巨书。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