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班主任必学技能之——座位编排 座位安排是班主任工作中绕不开的难题,但只要你坚定原则,问 题就会迎刃而开。 开学第一天,就要明确告诉家长和学生:座位分配公平公正,不会因为个别意见而改变。以下是我多年总结的座位安排经验,供你参考: 1、 开学初定座位:先由班主任主导,安排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中等生同桌,既能带动学习氛围,又不会让差距过大。 2、 多与科任老师沟通:科任老师对课堂情况最了解,他们的建议往往能帮你优化座位安排。 3、 微调为主:平时只需将爱说话的学生分开,避免影响课堂纪律。 4、 定期轮换:我们班两周轮换一次,所有人向向右移两列,公平坐遍每个小组。 5、 避免频繁大调:爱说话的学生调到哪里都一样,班级整体混乱时,问题往往不在座位。 6、 特殊位置安排:讲台两侧留给有学习心且安静的学生,千万别让调皮捣蛋的坐这里,影响教学。 7、 纪律问题处理:特别扰乱课堂的学生,直接安排到最后一排,并明确告诉家长原因:他影响上课。同时承诺,只要他能安静一周,就让他回到原位。 8、 尝试单桌制:如果教室空间允许,可以安排七列单桌,减少同桌间的干扰。 座位安排看似小事,却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和课堂效率。只要坚持原则,灵活调整,就能让班级秩序井然,学习氛围更上一层楼。 #新教师入职 #新手班主任 #班主任 #班级管理 #教室座位编排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1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爱琴海2天前
接下来我们讲述最后一个原则:明确父母和孩子的职责。 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而父母的职责就是要设置行为规则、接纳和共情,为孩子构建安全的成长环境。 那什么是“设置行为规则"呢? 我们来看个例子。 有位妈妈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小蕾和小儿子小凯。 俩孩子玩积木时产生了争执,小蕾气得抓起积木就往小凯头上扔。 妈妈制止她说:“不准用玩具扔弟弟!” 可是小蕾根本不听。 遇到类似情况,很多父母的本能反应就是先口头制止,但这井不是有效的干预措施,因为正在气头上的小蕾不会听,小凯受伤的危险仍然存在。 此时妈妈应该要给小蕾制定行为规则,也就是告诉女儿妈妈会怎么做,并用行动阻止她的危险行为。 比如说,小蕾妈妈可以告诉小蕾:“我不允许你乱扔玩具!” 然后站在两个孩子中间,用身体护住小凯,并把积木挪到小蕾够不到的地方; 或者把小蕾抱到其它房间,坐下来陪着她慢慢地冷静下来。 这些措施,就是在为孩子设置行为规则。 那么告诫孩子“不准扔”和“我不允许你扔”,这两个句式有什么区别呢? 告诉孩子“不准扔”是父母要求孩子抑制住冲动。 但孩子大脑中负责抑制情绪冲动的前额叶皮层还未发育成熟,这相当于父母提出了一个他们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而且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控制住自己,等于给他们传递这样一个消极信号: “我发现你情绪失控了,但你得自己解决!” 这会加剧孩子内心的无助感,因为他发脾气是在向父母求助,请求大人来控制局面,给他带来安全感,但却被无情地拒绝。 而“我不允许你”的句式则不同,它告诉孩子“别怕,我来帮你控制”,并且父母还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这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因为对他来说很可怕的情绪失控,父母却能轻而易举化解。 他会跟着学习,并把这种控制力内化为内心的强大力量。 除了通过“设定行为规则”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父母还要通过接纳和共情,做孩子情感的守护者。 其中,共情是指父母要理解和体会孩子的所有感受; 而接纳,就是父母要相信孩子的情绪是正常的、合理的,这会帮孩子减少他们的羞耻心。 这是父母在家庭系统中的职责,那么孩子的职责呢? 作者贝姬认为,孩子的职责是通过感知和表达情感来探索学习。 他们需要探索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家中能扮演的角色,自己有多少的自主权,在尝试新事物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挑战等等,通过这些探索和学习获得成长。
00:00 / 04: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