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那本让大哭过的书么? 我记得第一次别人给我介绍这本《追风筝的人》的时候我有多么不屑一顾,“不就是网红书么”我想,一些没什么文化的网红明星推荐的书有什么好看的。 很奇怪的有一天,我看到阳光透过卧室窗户,打到这本书上,泛着暖洋洋的光,让我鬼使神差的打开了这本书,一时间对它的误解全部解除,让我沉浸在胡赛尼细腻流畅的文笔里,书中对阿富汗混乱的社会风气描写让我震惊,小小的哈桑对阿米尔的爱和包容让我敬佩,以及故事最后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整个故事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的那种释然和欣慰,让我回味很久,也哭了很久。 “真是一本好书”我又想。 除了《追风筝的人》,同样让我大哭过的书还有《我与地坛》和《茶花女》,长大以后,史铁生不是小学课本里的史铁生了,他的母亲也不是课本里的母亲,我只看到一个为了残疾儿子隐藏自己内心血淋淋的伤痕的母亲,我能共情他,更能共情他的母亲,每每读到他写母亲的那一段我都会哽咽。 《茶花女》是一个爱情主题的故事,爱情的话题总是经久不衰,我羡慕男主得到了玛格丽特纯真的爱,那是一个美丽、善良,为爱能够奉献一切的女人,我恨那个社会的偏见和虚伪,这本书赚足了我的眼泪,虽然故事落入俗套,但这是第一本让我流泪不止的小说。之后的很多评价很好的书都没能让我再有这种感觉。 你最近看了哪些让你觉得感动的好书呢?跟我分享一下吧~#好书推荐 #追风筝的人 #白鹿原 #我与地坛 #大哭一场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4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女主角斯嘉丽 人物形象 斯嘉丽并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漂亮,她的脸上融合了母亲法兰西海滨贵族的娇柔和父亲爱尔兰人的粗犷。她有着尖尖的下巴和四方的牙床骨,淡绿色的眼睛纯净得没有一丝褐色,搭配乌黑的睫毛和翘起的眼角,韵味十足,墨黑的浓眉为她木兰花般白皙的肌肤划上了分明的斜线。 性格特点 斯嘉丽性格多面。战前,她是任性、虚荣、骄傲的贵族小姐,热衷于参加各种舞会,凭借美貌吸引众多男子,对艾希礼充满幻想。战争爆发后,她逐渐变得勇敢坚强,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展现出极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她敢于挑战传统,抛弃贵族小姐的矜持,投身商业活动,但同时也保留着自私、功利的一面。 主要经历 斯嘉丽出生于佐治亚州的大种植园主家庭。16岁时,因艾希礼宣布与媚兰订婚,她赌气嫁给了媚兰的弟弟查尔斯。南北战争爆发后,查尔斯战死,斯嘉丽成为寡妇。后来,为了保住塔拉庄园,她又嫁给了妹妹苏伦的未婚夫弗兰克,并利用他的资金开了一家木材厂。弗兰克死后,斯嘉丽嫁给了白瑞德,两人育有一女邦妮,但邦妮不幸夭折。最终,在媚兰离世后,斯嘉丽才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人是白瑞德,然而白瑞德已心灰意冷,选择了离开。 人物影响 斯嘉丽是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对后世文学人物塑造产生了较大影响。在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后来的爱情小说中,主人公或多或少都能见到斯嘉丽的影子。在中国,琼瑶、李雪等作家在塑造女性主人公时,也受到了斯嘉丽这一人物的启发。
00:00 / 17: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艺术·企业家 Cindy Chao “我整个创作的这种思维,非常大的部分是来自我外祖父从小对我这种3D 360度建筑思维的一种训练。再回到我父亲的工作室,他会叫我去雕一个花,他会跟我说,雕塑一定要把生命带进来。” 2025年ART021,Cindy为自己的同名艺术珠宝品牌CINDY CHAO,亲自设计了展陈空间,以她蒙古大草原的旅行为灵感。 她把作品中标志性的“根脉”元素,以建筑的形式展现。牧民随水草迁徙,但蒙古包永远是根之所在。意与形,都不那么隐晦。 “蒙古包”里,展陈的是多件她的全新力作。 从展厅到展品,我们可以感受到Cindy“以静驭动”的创作理念,时间,生命历程,心灵于无声中被触动。 “建筑感、雕塑性、生命力”,构成Cindy的核心艺术思想,也是CINDY CHAO艺术珠宝的独家魅力。 外祖父和父亲的家学,自然融入Cindy的表达中。作为艺术珠宝大师,这是她创作的基因。 但我更愿意略去“珠宝”限制——Cindy是用宝石创作的艺术家。 欣赏她的作品,立体的结构美、雕塑般的线条感、鲜活的生命力,你能鲜明地体味到与众不同。珠宝之外,是情感、思绪、光阴、美学……只有Cindy才能带给你的领悟。 艺术是思想表达,是艺术家眼中的世界与美。 蝴蝶、蜻蜓、羽毛、树叶、花朵…… 将珠宝作为艺术去创作,Cindy的经营思维也因此不同。 她将作品带到Art 021、TEFAF(欧洲艺术博览会)、 Masterpiece London(英国巨匠珍藏艺术博览会)这样的艺术盛事,向公众展现艺术之美,而不是发布“作品”。 她还邀请艺术家共同设计品牌鉴赏空间“心邸”——“艺术家的家”——是内心与美学的展示空间,而非“精品店”。 为了艺术深度,Cindy甚至决定主动减产,而非一味扩张…… 执着的艺术追求,让Cindy的企业家身份,多了一半艺术家的气质。 美学天赋、家学熏陶、超越常人的魄力,叠加二十年的坚持,Cindy与她的品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被业界高度认可。 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世界权威机构将Cindy作品视作“未来的古董”永久收藏,奠定了CINDY CHAO“博物馆典藏级艺术珠宝”的地位。 202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Cindy “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褒奖她对珠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2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每日分享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沈逸老师 @新西兰三妹Summer @正念实习生(游安)❄ 【正念太极☯生活、感知当下】☯✔【】你看第一句“青砖伴瓦漆”,是不是像看到了老房子的墙壁和屋顶?青灰色的砖一块挨着一块,配着带着光泽的瓦,特别有古时候的感觉,安安静静的超好看~ 然后“白马踏新泥”,就像有一匹白白的小马,踩着刚下雨后湿润的泥土跑过去,蹄子印软软的,画面特别灵动~ 还有“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傍晚的时候,山上的小花、大大的蕉叶都被夕阳和暮色染成了红红的颜色,像系了一块漂亮的红头巾,暖乎乎的特别美~ 最后“屋檐洒雨滴”,小雨滴滴答答落在屋檐上,顺着瓦片往下淌,听着声音都觉得温柔极了~ 这些好看的景色里,藏着甜甜的情意哦~ “醉意绵绵情意”就是说,心里甜甜的、暖暖的,像喝了一点点甜甜的饮料一样,满是喜欢的感觉~ 可这么美的景色,却少了一个重要的人,所以才会问“从头做主捂住的你在哪里”——意思是想重新找到那个特别在意、想好好守护的人,想知道他现在在哪儿呀~】☯✔【你先闭上眼睛想想:“青砖伴瓦漆”——就像咱们在电视里看到的老院子,墙壁是青灰色的砖,屋顶铺着油亮亮的瓦,摸上去凉凉的、糙糙的,特别有年代感,安静又好看;“白马踏新泥”呢,刚下过小雨,地上的泥土软软的、润润的,一匹雪白雪白的小马跑过去,蹄子踩在泥上,留下一串圆圆的小脚印,特别活泼;“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傍晚的时候,太阳要下山啦,天边的光红红的,把山上的小野花、路边大大的芭蕉叶都染成了红红的颜色,就像给它们系上了一块漂亮的红头巾,暖融融的,美得像画一样;“屋檐洒雨滴”,小雨还没停,滴滴答答落在屋檐上,有的顺着瓦片往下流,有的滴在台阶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听着就特别温柔。 这些都是超美的古风小场景,组合在一起就像走进了一幅会动、会发声的画里~ 而在这幅美美的画里,藏着一个人的小心情呢:“醉意绵绵情意”不是真的喝醉啦,是心里甜甜的、暖暖的,像吃了一口甜甜的蜂蜜,满是喜欢和温柔的感觉,那种情意缠缠绵绵的,特别美好;“从头做主捂住的你在哪里”,就是说呀,在这么美的景色里,心里却空落落的,因为少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人——想重新好好守护他、珍惜他,想把他紧紧护在身边,可现在却找不到他了,心里满是想念和一点点小牵挂。】☯✔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凝霜丶1周前
素食者 大风天在图书馆看完了素食者,略有所感,正如作者在布克文学奖上的致辞:“我在写作时,经常会思考这些问题:人类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何界定理智和疯狂;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别人。我希望《素食者》可以回答我的这些问题。我想通过《素食者》刻画一个誓死不愿加入人类群体的女性。”本书通过三个人来讲述了英慧成为一棵“树”的过程,1.素食者-丈夫眼中的(控制),2.胎记-姐夫眼中的(欲望),3.树火-姐姐眼中的(同情),随着时间线的推移,慢慢展现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平等对待与原生家庭男性力量的压迫。 素食者开篇的韩语来自书中第三部分的结尾:她安静的吸了一口气,紧盯着路边“熊熊燃烧”的树木,它们就像无数头站立起的野兽,散发着绿光。她的眼神幽暗而执着,像是在等待着回答,不,更像是在表达抗议。这段文字把女性描绘成树木和野兽从静态的站立到动态的燃烧,沉重且富有震撼力,并表达出作者对女性的一种希冀,希冀“树木”从沉默中醒来,将不合理之事燃烧殆尽,过好自己的人生。 “某个漆黑的夜晚,我在等公交车时无意间碰触到了路边的大树,树皮潮湿的触感就像冰冷的火一样烧伤了我的手心。心如冰块似的在出现一道道裂痕后,变得四分五裂了。不管怎样,我都无法否认两个生命的相遇,以及放手后各走各的路。”#素食者 #素食者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爱尔兰小镇枷锁下,温柔能否挣脱宿命? 在爱尔兰潮湿的夏日雾气里,威廉·特雷弗用他细腻到近乎残忍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布满伤痕与遗憾的图景,小说延续了他以爱尔兰为背景的“沉溺于时光难以自拔”思想。 小镇拉斯莫伊的宁静与封闭,构筑了一个无形的牢笼,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牢牢困住。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埃莉的顺从、德拉汉的沉沦与康诺尔蒂小姐的孤独,更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规训着所有试图越界的行为。 埃莉·德拉汉的命运,自被遗弃的那一刻起便浸透着被动与无奈,长期以来对生活的顺从,源于她缺乏爱的滋养,也让她的内心世界始终处于空白状态。直到邂逅弗洛里安,唤醒了她沉睡的情感,让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情感波澜。 突如其来的爱意并未成为埃莉的救赎,反而将她抛入了情感与责任撕裂的深渊。她的困境,远不止于简单的道德抉择,而是个体鲜活的情感需求与小镇沉闷的道德枷锁之间的激烈碰撞,也是特雷弗对社会传统束缚下,女性命运的拷问。 对弗洛里安来说,埃莉的温柔与依赖,是他漂泊人生中难得的慰藉。然而,这段看似浪漫的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特雷弗没有刻意渲染悲剧的悲壮,也没有强行安排圆满的结局,而是让埃莉在理智的驱使下做出了最现实的选择。这种选择或许不够浪漫,却最符合人物的身份与处境。 康诺尔蒂小姐作为这段婚外情的旁观者,以过来人的身份,为这场夏日恋曲给出了“爱情是一时的癫狂”的注解。她目睹埃莉与弗洛里安的交谈时闪烁的火花,便已预见到了罗曼史的走向,曾经的情伤让她对爱情有着清醒的认知,她深知这种基于一时冲动的情感,无法抵御现实的残酷。 特雷弗的救赎观,并非是让人物摆脱命运的束缚,而是让他们在接受命运的同时,找到与生活和解的方式。小说结尾处提及的新生儿,既是对康诺尔蒂小姐终生遗憾的一种间接弥补,更将为埃莉沉闷的生活注入真实的、需要去承担的责任与生机。 威廉·特雷弗在《爱情与夏天》中,透过夏日短暂的交集,映照出人在道德困境中的选择,以及背后关于救赎的永恒追问。#书评 #小说 #女性文学 #刷边书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