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8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47: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
00:00 / 07: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08
汪微老师解读:比三星堆更早的成都平原,藏着古蜀文明的"源头密码" 大家好,我是汪微。最近四川省公布的文物保护范围通知,让大邑高山古城遗址再次走进公众视野——这座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不仅是成都8座史前古城中年代最早的一处,更揭开了比三星堆文明更早的古蜀历史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解读这份"文明前传"。 很多朋友都对三星堆的神秘青铜文明着迷,却很少有人知道,成都平原的城市文明早在4500年前就已萌芽。上世纪90年代陆续发现的8座史前古城,构成了"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学术界以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新津宝墩古城命名为"宝墩文化",其年代跨度从距今4500年到3700年,恰好填补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文化空白,成为三星堆文明的重要源头。从考古实证来看,三星堆的城墙修筑技术、陶器纹饰等物质文化,都能在宝墩文化中找到清晰的传承痕迹,这也解答了"三星堆文明从何而来"的核心疑问。 作为文化旅游研究者,我特别关注这些遗址背后的"生活密码"——4500年前的古蜀先民是如何在成都平原扎根的?答案藏在考古发现里:遗址中出土的碳化水稻、粟、黍颗粒,以及长江上游最早的水稻田遗迹,证明他们早已掌握成熟的稻作农业技术,以米饭为主食的饮食传统从那时就已奠定;而"成都平原第一灶"的发现,搭配猪、狗等家畜骨骼和鹿、鱼等渔猎遗存,还原出"稻粟兼作、家畜饲养+渔猎补充"的田园生活图景,这正是"天府之国"农耕文明的最早雏形。 更值得关注的是8座古城的独特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长江上游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新津宝墩古城以276万平方米的面积,成为当时长江上游的"超级城市";郫县古城的大型礼仪性建筑,见证了早期公共祭祀体系的形成;都江堰芒城的"回"字形双重城墙,是先民对抗水患的智慧结晶;而大邑高山古城的史前墓地,不仅展现了早期成都人的体质特征,更发现了西南地区最早的拔牙习俗,为研究古蜀先民的文化习俗提供了鲜活样本。这些遗址的布局和功能分工,印证了成都平原作为长江上游文明中心的早期地位。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来看,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的价值堪称"活态的文明博物馆"。它们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早于三星堆千年,却与黄河流域文明并行发展,更让我们看到古蜀文明从聚落走向城市、从原始走向成熟的完整轨迹。 #大邑高山古城 #传承中华文化 #古蜀 #古蜀文明 #历史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