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夜雨声声,寄去了无尽的思念! #启蒙早教 #诗词 #国学文化 #儿童动画 #语文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这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一说友人)的复信。此诗前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对方的深深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诗即兴写来,写出了作者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这首诗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全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 ①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③注释 ⑴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⑵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⑶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⑷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⑸秋池:秋天的池塘。 ⑹何当:什么时候。 ⑺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⑻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⑼却话:回头说,追述。 ④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00:00 / 04: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1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7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3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0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4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