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5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恋爱AA”的制度经济学 当你们的恋爱从"男生全款"演进到"奶茶回请",最终定格在"AA制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时,这段关系已经悄然完成了一场制度经济学的微型实验。 初次约会的全额买单,好比传统社会的礼俗契约;二次回请则是边际成本均摊的温柔试探。待到第三次掏出计算器AA时,你们已然建立起一套精密的交易制度——可惜这套制度的执行成本高得惊人。当计算奶茶里珍珠颗数的认真劲儿超过凝视对方眼睛的时长,科斯定理在此显灵:过高的交易成本正在扼杀这段关系的潜在价值。 最幽默的是,你们像两家谨慎的跨国公司,在情感账本上逐笔登记,却忘了恋爱本不是零和博弈。第四次约会前的沉默,不过是制度摩擦终于烧断了最后一丝火花——毕竟没有人能在随时需要核销情绪成本的 relationship 里长期持股。 所以下次当新恋情的支付系统启动时,不妨记住这条改良路径:真正的浪漫经济学,从来不在账本平分,而在共同创造无法量化的幸福剩余价值。毕竟爱情市场最成功的投资者,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地做个"糊涂账高手"。 经济学彩蛋:恋爱其实是“重复博弈”——初期男方买单=发送“我资源雄厚”信号(虽然可能刚还完花呗),女方接受=默认进入“观察期”。一旦AA,等于双方改签“合作合同”,此时若一方违约(比如“奶茶都我请,电影你买爆米花”),关系就可能“交易破裂”。所以AA制成功的关键:把“算账”包装成“仪式感”——“我们这是提前适应婚后财产独立”,对方一听:哇,连未来都规划了,立刻忘了AA的尴尬。#经济学知识看世界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7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62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