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zuan1周前
“威武不屈”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不屈服于强暴的压力,坚贞不屈。这则成语来源于《孟子·膝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继承孔子的思相体系,丰富了儒家学说。当时,诸侯国之间有强有弱,有大有小。国家之间相互打仗,都想称霸天下。一些人审时度势,提出弱国应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最强大的秦国,被称为合纵。而另有人提出弱国应随从秦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合纵、连横之争,实际上是国家如何不被灭亡的策略。强国和弱国相互派出了许多说客,宣扬自己的主张。公孙衍和张仪就是当时专门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的说客。由于秦国强大,所以弱小国家见了秦国的使者,都很害怕。 一天,有个崇尚纵横之术的人,名叫景春,他问孟子: “公孙衍和张仪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吧?他们一说话,不少弱国都点头称是,他们一发怒,诸侯各国都很害怕,他们一安静,天下则太平无战事。” 孟子想了想,回答说:“这怎么可算得上大丈夫呢?作为大丈夫,男子汉应该懂得礼仪法度,以仁义为做人的根本,这是最大的原则。当得志的时候,能不脱离百姓,和百姓一起循着大道前进,使百姓愿意跟从他;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阿谀奉承。决不能因富贵使自己迷惑而乱了心,也不能因为贫贱而改变了志向,更不能因为受到威吓、暴力而屈辱了气节。做到这了三点,才是真正大丈夫。” 景春听后,虽然心中不悦,但无言以对,只好怏怏地离开了孟子。 以后,人们把“威武不能屈”的“能”字省去,就成了“威武不屈”了。 #民间故事 #儿童睡前故事 #成语积累 #小学生成语词典 #典故解析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第255集】#富贵不能淫 #历史故事 #国学智慧 #历史故事 #古人的智慧 《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是孟子与其弟子景春关于“大丈夫”标准的对话。景春认为纵横家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称为大丈夫;孟子则反驳此说,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坚守仁、义、礼,不为外界富贵、贫贱、威武所动摇,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赏析 1. 核心观点鲜明: 孟子以“富贵不能淫(迷惑)、贫贱不能移(改变操守)、威武不能屈(屈服)”定义“大丈夫”,强调人格独立与道德坚守,超越了对权力、地位的世俗评判,树立了儒家理想中的人格标杆。 2. 论证有力,对比鲜明: 孟子先否定景春将公孙衍、张仪视为“大丈夫”的观点,指出其行事依赖“妾妇之道”(迎合诸侯好恶),缺乏原则;再提出“大丈夫”应“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在得志与不得志时均能坚守本心。通过对比,凸显了儒家对内在道德修养的重视,而非外在权势地位。 3. 影响深远: 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后人坚守气节、砥砺品格,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关于人格尊严与道德操守的重要象征。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努力zuan1周前
“威武不屈”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不屈服于强暴的压力,坚贞不屈。这则成语来源于《孟子·膝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继承孔子的思相体系,丰富了儒家学说。当时,诸侯国之间有强有弱,有大有小。国家之间相互打仗,都想称霸天下。一些人审时度势,提出弱国应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最强大的秦国,被称为合纵。而另有人提出弱国应随从秦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合纵、连横之争,实际上是国家如何不被灭亡的策略。强国和弱国相互派出了许多说客,宣扬自己的主张。公孙衍和张仪就是当时专门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的说客。由于秦国强大,所以弱小国家见了秦国的使者,都很害怕。 一天,有个崇尚纵横之术的人,名叫景春,他问孟子: “公孙衍和张仪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吧?他们一说话,不少弱国都点头称是,他们一发怒,诸侯各国都很害怕,他们一安静,天下则太平无战事。” 孟子想了想,回答说:“这怎么可算得上大丈夫呢?作为大丈夫,男子汉应该懂得礼仪法度,以仁义为做人的根本,这是最大的原则。当得志的时候,能不脱离百姓,和百姓一起循着大道前进,使百姓愿意跟从他;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阿谀奉承。决不能因富贵使自己迷惑而乱了心,也不能因为贫贱而改变了志向,更不能因为受到威吓、暴力而屈辱了气节。做到这了三点,才是真正大丈夫。” 景春听后,虽然心中不悦,但无言以对,只好怏怏地离开了孟子。 以后,人们把“威武不能屈”的“能”字省去,就成了“威武不屈”了。 #民间故事 #涨知识 #成语故事 #儿童读物推荐 #小学生成语积累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王安石·上集:《“孤鸟”的诞生: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前半生》 他曾断言:‘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意思是,我的榜样是孟子,连韩愈我都看不上!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狂吗?但这狂的背后,是他在家乡亲眼所见的民生疾苦,让他立下了要成为‘圣人’,而不只是‘文人’的宏愿。” “21岁,他进京赶考,一篇雄文震惊全场,主考官当场将他定为状元! 但命运和他开了第一个玩笑。在最后环节,宋仁宗看到他的文章里有一句‘孺子其朋’,这是周公教训成王的话,皇帝觉得被冒犯了:‘这小子,把我当小孩训吗?’ 一笔勾销,状元变第四!所有人都替他惋惜,但王安石的反应,却预示了他一生的性格——他毫不在乎,看完榜,转身就去地方上任了。 在他心里,功名不是目标,只是他实现理想的工具。” “此后十几年,他成了官场最著名的‘拒绝者’。别人千金求不到的京官职位,他拒绝了不下二十次! 他宁愿在地方做个小官,亲自督修堤坝,试点‘青苗法’,为百姓贷款。他知道,在中央是空谈,在地方才能实干。他在打磨一套能拯救这个国家的‘药方’。 这期间,他‘拗相公’的名声传开了——不修边幅,常年不洗澡,一心扑在公事上,像个‘怪人’。”“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却甘于寂寞、性格执拗却心系万民的孤独身影,完成了所有的准备。#王安石 #中国历史 #历史人物#士大夫 #文化传承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