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7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76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4: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领导者1年前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1750--1949年期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现被开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题目/《圆明园情思》,作者/静水流深,编配/观海老师,合诵原声/观海、白鸽,拍摄与制作/吕东杰(领导者)
00:00 / 1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3
圆明园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始建于1707年(康熙年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曾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逐渐成为遗址公园。如今,园内保留了大量建筑基址、石刻残件和山水格局,兼具历史教育意义与自然景观价值,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日风景特色 1. 荷塘盛景 - 绮春园荷花区:夏季荷花绽放,覆盖湖面,尤以凤麟洲、涵秋馆附近为最佳观赏点,可体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意境。 - 黑天鹅栖息:湖中常有黑天鹅游弋,与荷花相映成趣,增添生机。 2. 绿荫与古建残迹 - 西洋楼遗址:大水法、观水法等残垣在浓密树荫下更显沧桑,夏季光线透过树叶投射在石雕上,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 - 福海周边:环湖垂柳成荫,可泛舟湖上,远眺西山,感受清凉。 3. 生态与人文活动 - 鸟类与湿地:园内湿地生态系统丰富,夏季可见鹭鸟、野鸭等水鸟栖息。 - 夜场灯光秀(若开放):部分区域夏季夜间会举办灯光投影活动,以现代科技重现园林历史风貌。 4. 游览建议 - 时间:建议清晨或傍晚前往,避开烈日,同时光线适合摄影。 - 路线:从南门进入→绮春园荷花区→西洋楼遗址→福海环湖步道→长春园狮子林遗址。 提示:夏季需注意防晒防蚊,园内提供观光车和游船服务,可灵活选择。 (注:2025年夏季具体活动以景区公告为准。) #圆明园遗址公园 #北京 #北京旅游 #暑假充电计划 #暑期看什么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回顾圆明园悲壮历史,就在南街故事。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最初是康熙帝赐予皇四子胤禛的园林,后经雍正、乾隆等五代皇帝持续扩建,历时150余年形成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群。其占地350公顷,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被誉为“万园之园”。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园内融合中西建筑风格,既有江南园林的婉约,又有西洋楼的巴洛克元素,如喷泉、雕塑等,成为清代皇家避暑、理政的核心场所。长春园的西洋楼景区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法国工程师蒋友仁监修,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兼具水利报时功能与艺术价值,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象征110。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对圆明园展开系统性劫掠。法军率先闯入,园内珍宝被洗劫一空,仅钟表即达441件,幸存者寥寥。为逼迫清政府屈服,联军纵火焚烧,大火三日不熄,300余名宫女太监殉难,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残存建筑再遭破坏,十二生肖兽首等文物被掠至海外,园内古树名木、砖石木料亦被军阀、匪徒拆卖殆尽。 圆明园文物中,十二生肖兽首的漂泊史尤为瞩目。龙首自1860年被法军掠走后,辗转于私人收藏,2018年在法国拍卖会上以240万欧元成交,2022年经中国收藏家孙伟中、周海圣购回,并通过科技鉴定确认为真品,计划捐赠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残垣断壁如大水法、观水法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的毁灭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国耻”,雨果痛斥英法为“两个强盗”,其残迹成为“落后就要挨打”的鲜活教材。 当您驻足大水法遗址的残损石柱前,指尖抚过西洋楼巴洛克雕花的裂痕时,或许会察觉历史的伤痛正沿着地铁轨道开出新生的花朵,如今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包容与重生的故事。若您循着当年运送奇珍异宝的御道轨迹,乘四号线穿越时光隧道,在平安里换乘站转入六号线潋滟如水的车厢,待朝阳门站的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落,会惊觉断壁残垣间早已萌发新的生机:南小街褡裢火烧总店的铁板上,那些形似十二生肖兽首喷口的金黄卷边正欢快的吐着油花,九层酥皮叠出海晏堂的阶梯轮廓,当肉汁冲破焦脆面衣的刹那,分明是另一种更温暖的"文物回归"。从鎏金铜殿的琉璃瓦到禄米仓公交站飘来的茴香味,这座城总能把最深重的苦难,化作瓷盘里生生不息的希望。#南街故事#南小街褡裢火烧#老北京故事#老北京特色美食
00:00 / 04: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6: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
开天2周前
圆明园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也被称为“圆明三园” 。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历史沿革 - 康熙时期初建:圆明园约始建于1707年,原是明代的一处私家园林,后康熙帝将其赐给皇四子胤禛,并亲自命名为“圆明园”。 - 雍正时期扩建:雍正帝即位后,于1725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使其占地达2平方千米,并设立内阁、六部值房,将其升级为皇家离宫御苑。 - 乾隆时期鼎盛:乾隆九年,圆明园四十景全面竣工。此后,乾隆帝又先后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至此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占地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拥有著名景点100余处。 - 焚毁与后续破坏: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掠夺,并于10月18日纵火焚烧,圆明园主体建筑化为焦土。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再遭洗劫,残存建筑被毁,珍贵文物流失加剧。 - 保护与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的保护工作受到重视。1983年,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成立,1988年向游客正式开放,2019年被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园区布局 圆明园采用集锦式布局,可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圆明园前部外朝内寝区、后湖景区、小园集聚区、福海景区、长春园景区和绮春园景区。其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兼具江南园林的明秀与北国山川的雄奇,还引入了西洋楼景区,融合了东西方造园艺术。 文化价值 圆明园集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内建筑类型丰富,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所有类型与结构形式,被誉为“万园之园”。同时,它也是一座荟萃无数文物珍宝的巨大“博物院”和藏有众多珍贵图书文献的皇家“图书馆”,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典籍。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一、历史背景与建筑规模 兴建与扩建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最初为康熙赐予皇四子胤禛(雍正帝)的赐园。雍正继位后大规模扩建,乾隆时期达到鼎盛,融合中西造园艺术,耗时150余年建成。 规模:总占地约350公顷(相当于8.5个紫禁城),水面面积140公顷,包含150余处景观,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建筑特色:仿建江南名园(如西湖十景)与西洋楼景区(如大水法),涵盖殿、堂、亭、阁等38种建筑类型,兼具北方皇家园林的宏伟与江南园林的雅致。 文化价值 园内收藏大量文物、古籍和佛像(如方壶胜境供奉2000余尊佛像),被誉为“人类文化的宝库”,雨果称其为“恍若月宫的建筑”。 二、毁灭与保护 劫难历程 1860年:英法联军以报复清政府扣押人质为由,劫掠并焚毁圆明园,大火持续三日,西洋楼等建筑化为废墟。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剩余建筑遭彻底破坏。 后续破坏:清末至民国时期,遗物被官僚、军阀盗卖。 现代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88年),2019年升格为5A级景区,开展考古与生态修复。 三、现状与游览信息 遗址公园 开放区域:以西洋楼遗址(如海晏堂)、大水法残柱等为核心,保留历史警示意义。 门票与时间:成人票10元/人次,半价5元;开放时间07:00-19:30(闭园21:00)。 著名景点 大水法:欧式喷泉群遗址,象征中西文化交融。 方壶胜境:以仙山楼阁为主题的宏伟建筑群。 西洋楼遗址:中国首处公众考古场所,展示欧式园林残迹。 四、历史意义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缩影,其废墟既是西方殖民暴行的见证,也警示后人“落后就要挨打”。如今,遗址公园兼具教育功能与旅游价值,吸引游客缅怀历史。
00:00 / 05: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